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法治“和风”拂边寨,“枫桥”新景润民心
时间:2025-08-26 10:49来源:云南长安网责任编辑: 李鸽

在云南瑞丽江畔姐勒这片交织着傣族、景颇族风情的土地上,姐勒边境派出所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普法为犁铧,开垦和谐沃土深耕细作,让法治清泉流淌进边境村寨、浸润群众心田,筑牢了强边固防的法治根基。

胞波普法队:民族语言的法治使者

面对不同民族语言各异、习俗交织的复杂环境,传统普法常陷“水土不服”。为此,姐勒边境派出所成立了一支“胞波普法宣传队”。在喧闹的姐勒集市上,普法队员玉应罕用流利的傣语向围拢的乡亲讲述“莫信天上掉馅饼,陌生电话让转账,十有八九是陷阱!”电信诈骗案例被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傣族谚语,引来阵阵会心笑声与热烈讨论。


这支汇集了通晓傣、景颇、缅语的民警、社区志愿者、村寨“法律明白人”的队伍建成后,像这样深入抵边村寨、集市、田间地头的普法宣传活动越来越接地气。队员们录制的不同语种法律知识和安全提醒广播也通过无人机传递到村寨的每一个角落。民族语言,成了破除法治传播壁垒的金钥。

社区警校:群众身边的法治课堂

要让人人都成为法治的“践行者”,关键在于涵养学的氛围,营造学的环境,敏锐洞察到这一点后,姐勒边境派出所在辖区红光村试点打造“社区警校”,将法治课堂搬到村组、摆到群众家门口,提升普法精准度和覆盖面。


“以前不懂法,遇到事情只会着急上火。现在派出所的陈警官常来给我们上法律课,心里亮堂多了!”红光村群众于温的感慨,道出了一起来到社区警校上课的群众心声。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社区警校更是警民共建、共学、共治的开放平台。“矛盾纠纷不是看谁吵架声音大就占理,法律和理性只会更胜一筹。”法治课堂上所长赵庆德向群众分享矛盾纠纷调处的关键之处。定期开课的法治课堂渐渐培养起了一批“法律明白人”。在红光村,村民小组长依香在接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等法律知识的培训后,配合派出所民警成功调解了多起村内纠纷,成了乡亲们信赖的“身边法律顾问”。

园区普法:经济发展的法治脉搏

姐勒沿边产业园里,一场特别的“法治体检”正在进行。针对园区企业合同签署、安全生产等高频法律需求,姐勒边境派出所主动前移服务阵地,建立“警企园区普法”机制,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业和商务科技局、税务等部门组成服务团,座谈、走访园区企业,为企业合同风险、结算痛点开出“法律处方”。

除了“搭台问诊”,姐勒边境派出所还在沿边产业园区设立了权益保障室,邀请多部门联合驻点,通过联动调处,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法治动能。如今园区涉企纠纷同比下降36%,法治正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从“胞波普法队”的民族语言浸润,到“社区警校”的警民共学共治,再到机器轰鸣的法治化产业园区,法治的光芒穿透了语言的隔阂,弥合了文化的差异,在姐勒,新时代“枫桥经验”焕发出蓬勃生命力,法治精神在群众心中真正扎下了根,让每一位群众从法治的“被动旁观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和“坚定守护者”。

(德宏边境管理支队)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