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一片茶叶,沉淀司法匠心;千年茶乡,见证公正回甘!昌宁法院谱写新时代“茶香审判”
时间:2025-10-10 16:25来源:云南长安网责任编辑: 陈言

今年以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人民法院深挖昌宁“千年茶乡”文化底蕴,将“茶乡匠心”融入审判执行各环节,从清雅的茶汤里“萃取”为民初心,在和合的茶道中探索解纷路径,用醇香的茶品诠释服务温度,以坚韧的茶魂锻造过硬队伍。

当“千年茶乡”的氤氲茶香与威严的司法审判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昌宁,这片被时光浸润的土地,不仅孕育了醇厚芬芳的昌宁红茶,更在新时代审判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让庄严的法徽在氤氲茶香中愈发闪耀。

循“茶之清雅”,守司法公正初心

“茶要清,法要正。”这是昌宁县法院干警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昌宁县法院以“茶乡法院每月一学”“青年干警茶乡法韵读书会”为载体,坚定不移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司法审判工作的“指南针”,干警坚守司法良知,永葆政治本色和为民初心,如同昌宁红茶一样汤色清明、滋味甘醇、本质纯粹。


在审理一起涉及数十户茶农的“订单茶园”违约纠纷案件时,承办法官认为,若简单判决解除合同,茶农们当年采摘的春茶将面临滞销风险,对茶企声誉也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法官没有一判了之,而是带着书记员连续几次深入茶园、走访茶农、核实产量、调查了解市场行情,组织当事人双方在茶园里的茶亭进行调解。几杯热茶下肚,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逐渐冷静下来,最终达成“分期付款+后续优先供货”的调解协议。茶农的茶叶鲜叶得以售出,企业保住了原料来源,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茶农们纷纷感慨道:“法官替我们想的,比我们自己想的还要周到。”

融“茶之和合”,解基层矛盾纠纷

茶道讲究“和为贵”,司法追求“谐为美”。昌宁县法院以“完善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机制”为契机,将茶艺“和合”之道融入基层治理,依托综治中心构建“法官+N”多元解纷网络,吸纳基层党组织干部、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乡贤能人、资深茶人等组成“茶乡和事佬”队伍,打造出“阿兹拔”“蒙王子”等本土多元解纷品牌,让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茶桌之上。


昌宁县漭水镇黄家寨是昌宁古茶树资源最为集中的村落,山里的几百余株古茶树既是“摇钱树”,也常因地界、采摘权等引发纠纷。为此,昌宁县法院在黄家寨古茶树公园设立“巡回审判点”,聘请拥有40多年种茶制茶经验的茶人老董担任特邀调解员。村民老张与老黄因相邻的茶园地界争执多年,每到春茶采摘季矛盾更是一度激化,最终老张以一纸诉状将老黄起诉到昌宁县法院。“茶乡和事佬”、茶人老董受法院委托对该起纠纷进行调解,他将当事人双方请到巡回审判点的茶桌前,泡上一壶本地红茶,从两家祖上共同垦荒种茶的故事聊起,再谈到“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语重心长地说:“这几棵古茶树看着咱们长大,每年也采不了几斤春茶,要是闹到法院,不仅伤了和气,茶季过了更是谁都赚不到钱。”在平和的气氛中,法官适时拿出地界勘验图纸,从法律角度向双方讲解利害关系。

一壶茶尽,双方积怨化解,当场同意重新划界。今年以来,此类方式成功调解当地涉茶涉农纠纷2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85%以上,其中60%的纠纷在茶桌、茶园等“非法庭”场所被化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品“茶之醇香”,护茶乡产业发展

好茶要慢慢品,服务要深深做。昌宁县法院将“构建高效便民、智慧精准的诉讼服务体系”的要求,转化为护航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际行动,从线上诉讼服务“让数据多跑路”到线下“全链条”法律指导“让服务多上门”,司法服务如同昌宁红茶般香气馥郁、回甘悠长,渗透到茶产业的每一个环节。


针对很多茶农、茶企身处异地,“打官司跑远路”的痛点,昌宁县法院全面推行网上立案、远程庭审、电子送达等智慧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的诉讼成本和时间成本。去年茶季,温泉镇茶农与外地茶叶收购商因茶叶质量问题产生批量纠纷,昌宁县法院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让茶农和收购商在家里用手机就能参与线上调解,短短3天就化解了12起纠纷,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

在“昌宁红茶”品牌保护领域,昌宁县法院主动作为,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组建“法润茶乡”志愿服务队。法院干警走进茶叶加工企业,为企业提供商标注册、合同规范培训服务;深入茶叶交易市场,排查侵权线索,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推动建立“企业自律+部门监管+司法保障”的品牌保护机制。今年以来,“法润茶乡”志愿服务队已深入茶企开展“法治体检”近10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00余人次。

铸“茶之品格”,建过硬司法队伍

茶品如人品,制茶需匠心,办案需初心。昌宁县法院以茶为喻,将千年茶乡传承的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目标一致、无私奉献的“一根丝”精神融入队伍建设,让干警在“品茶思廉、制茶砺志”中锤炼品格、培养匠心。


青年法官小胡在承办一起茶叶购销合同纠纷案件时,当事人试图通过“熟人”说情。在“品茶思廉”活动中深受触动的小胡果断拒绝,并公正审理了此案。事后,他在“青蓝工程”结对导师分享会上说:“一杯清茶,提醒我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澈。法官的尊严,也正如茶叶的品质,容不得半点杂质。”近年来,通过“青蓝工程”传帮带,昌宁县法院涌现出“办案标兵”“调解能手”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法院队伍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每年春茶开采季,昌宁县法院都会组织干警到茶企体验制茶过程。从上午7点上山采摘茶叶鲜叶,到在高温炒茶锅前翻炒杀青,再到反复揉捻、晾晒干燥,一天下来,干警们手上磨出了水泡,也真正体会到“每一片茶叶都来之不易”。“以前觉得办案辛苦,体验过制茶才知道,任何工作想要做好都得下不少苦功。”法官老杨将制茶体验写进自己的实训日记里。

一片茶叶,需经匠心打磨方能成就其醇香;一纸判决,必经担当履职方能彰显其公正。立足新时代,昌宁县法院将继续秉持“茶乡匠心”,履职担当、积极作为,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司法智慧。

(昌宁县人民法院)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