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你们,钱拿到手了,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种地也有力气了!”望着手机银行里刚刚到账的沙棘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的职工李师傅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丰收之喜,变成追款之忧
金秋的沙棘地,金灿灿的果实压弯枝头。然而,望着眼前这片“金色海洋”,李师傅和其他几户职工却满面愁容。

2024年10月,李师傅等人将自家种植的沙棘销售给某专业合作社,双方明确约定货到付款。谁料,合作社负责人从最初的“过几天就转”,到后来的电话不接、信息不回。9户职工总计30余万元的沙棘货款,如同石沉大海。一次次上门催讨,换来的只有无尽的推诿和一张无法兑现的“口头支票”。
抽丝剥茧,找准纠纷“症结”
无奈之下,李师傅和工友们走进第九师白杨市170团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接到求助后,中心立即启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工作人员首先分别与合作社负责人和职工代表沟通,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调查发现,合作社本身也面临困境,其上游企业长期拖欠货款,导致资金链断裂,确实无力支付职工款项。找准这个“症结”后,综治中心迅速组织合作社、职工代表及相关欠款企业召开调解会。
三管齐下,破解“三角债”困局
调解桌上,工作人员坚持法、理、情相结合。一方面,向合作社负责人明确其支付货款的法律义务,以及拖欠行为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与上游企业深入沟通,设身处地讲明种植户的实际困难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经过综治中心多次耐心、细致的沟通协调,各方最终达成一致:上游企业承诺限期支付拖欠合作社的货款;合作社则保证,款项到账后第一时间结清全部职工欠款。
10月21日,随着最后一笔货款到账,所有沙棘种植职工均顺利拿到了被拖欠的款项。

至此,这场“三角债”纠纷画上圆满句号。170团综治中心以其公正、专业和高效的调解,成功化解了此次纠纷,为职工挽回了经济损失,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