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空中生命线”的司法力量
北海市检察机关为鸟类野生动物撑起法治晴空

随着北方寒风渐起,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上的候鸟陆续南飞。作为这条“空中生命线”上的重要节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凭借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栖息地,每年为数以万计的候鸟提供停歇、栖息与繁衍之所。如今,当地检察机关正以公益诉讼为抓手,通过构建协作网络、织密司法防护网、守护生态根基等方式,为候鸟迁徙撑起一片法治晴空,让“鸟中大熊猫”勺嘴鹬等珍稀物种在此安心栖息。
构建“检察+社会”护鸟同心圆
北海现有480种观测鸟类,其中111种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它们与当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场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为守护这片鸟类天堂,北海市检察机关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制定了《北海市检察机关鸟类野生动物保护专项监督公益诉讼办案指引》,为精准保护鸟类提供“检察导航”。
今年8月,北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林俊杰主持召开鸟类保护座谈会,邀请广西山河海自然保护基金会、广西观鸟会等5家民间组织参会,为鸟类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吸纳新的专业支持和社会力量,各方就信息共享、线索推送等达成协作共识,共同构筑保护鸟类的坚实屏障。
根据志愿者提供的线索,检察机关迅速展开调查,查明在铁山港区营盘码头海域及黑泥滩涂的候鸟越冬地,长期存在非法捕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极危物种勺嘴鹬的行为。检察机关通过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推动相关部门依法履职,加强监管,探索建立全方位野生鸟类保护机制,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人人爱鸟护鸟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让勺嘴鹬的每一次振翅,都能在北海的法治港湾中找到归依。”北海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莫晓玲表示。
织就“预防+惩治”司法防护网
在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竹林盐场、冠头岭等候鸟聚集且案件高发区域,检察机关主动履职,针对相关案件办理情况开展调查分析,深挖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向党委报告,提出检察治理对策。
对于杨某、姚某在重点区域多次非法狩猎国家“三有”保护鸟类的行为,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今年9月28日,检察机关联合法院,在案发地银海区西村村委会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并当庭宣判,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均获支持,依法向被告追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1.82万元。
庭审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人民监督员、村干部、村民及学生旁听庭审,检察干警现场发放《鸟类图集》《爱鸟护鸟倡议书》等宣传资料,通过“漫画+案例+法条”的鲜活形式,将知法守法、爱鸟护鸟的种子深植于群众心中。
守护“栖息地+食物源”生命共同体
检察机关积极推动综合治理,让法律监督覆盖栖息环境、迁徙食物源,守护鸟类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
为构建立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协作体系,检察机关与粤桂琼闽四省(区)多家单位建立8套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与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等4家专业机构实现常态化协作,在红树林保护区成立公益诉讼检察实践基地,长效守护北部湾的碧波绿洲,构建起“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检察屏障。
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的竹林盐场作为海水高潮位期间候鸟的“生命方舟”,被检察机关选定为保护重点。结合自治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检察机关重点推动周边非法养殖问题整治,清理养殖网及非法养殖点,并治理养殖尾水排放。通过红树林湿地保护专项监督、治理渔港污染、打击非法捕捞、清理海洋垃圾、将闲置鱼塘改造为鸟类栖息地等措施,全方位修复和守护鸟类栖息环境。
司法的守护以生命的礼赞作为回馈。截至今年7月,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已达258种,较2019年增长118.6%;2024年底观测到的候鸟数量近5.5万只,较2020年增长81.9%。2025年,白鹤、黑冠鹃隼等珍稀物种首次翩然而至。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种类至2024年增至103种,较2020年增幅超75%。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底候鸟数量达7万余只,较2020年底增幅超93%。
这些数字的背后,彰显了法治守护的强大效力。
如今的北海,鸟鸣声声,生机勃勃,检察公益诉讼为候鸟迁徙通道撑起的法治晴空已初见成效。北海市检察机关正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守护万千候鸟的北海家园。
(广西法治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