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我拿3个芒果,扫码啦。”晨雾还没把基诺山的雨林捂透,巴飘村口就炸开一声响亮的提醒。摊后没人应,云南省景洪市公安局基诺山派出所所长龚政威掏出手机对着摊前收款码一扫,手机聊天框弹出摊主的话:“我们是一家人,拿去吃就行,给什么钱。”
“40年前谁敢这样敞着卖?”龚政威笑着把消息界面递给记者看,语气里满是感慨,“根据老董叔的民情笔记,40年前,基诺山乡男人出门必把火药枪挂在腰上,发生纠纷大家能吵到日落……”如今的基诺山乡早已不是当年模样。敞着的竹摊、无需值守的信任,藏着基诺山从村民争执不休到村寨夜不闭户的变迁,也映着警民同心筑起的平安日常。

民情笔记打开平安寨门
龚政威口中的“老董叔”是退休民警董志春,他在这里守了38年,留下74本笔记,泛黄纸页上记着46个自然村的烟火日常,藏着化解矛盾、凝聚民心的密码。
“基诺山的路是砍出来的,出警的路是走出来的。”翻开第一本笔记扉页,上面画着简易的村寨地图,红笔圈着的南星河是董志春第一次出警的难关,他依然记得40年前那划破雨林的报警声。
“两户村民因橡胶林地界发生争执,我和所长骑摩托车进村,走了5公里土路后,车卡进泥里,我们两人抬着车走了半里地。南星河没有桥,只能划竹筏,河水漫过裤脚,冷得我们直打哆嗦。走了2小时我们才到村寨,穿过雨林时,藤蔓勾破了警服,树枝划伤了我们的胳膊。”董志春回忆。
“我当时最大的阻碍是没文化。”董志春说,他是基诺族,在部队学习了简单的汉语,接触派出所工作才发现,从做笔录到写报告,自己的文化水平“差远了”。于是,董志春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基诺族有语言没文字,我偏要做一名会写字的基诺族民警。”
董志春脚踏实地扎进村寨,挨家挨户了解每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做好文字记录保存下来。
1989年,巴卡老寨的岩某因邻居误砍他家两棵橡胶树,火急火燎要去“讨说法”。董志春赶到后没急着亮身份,而是掏出笔记翻到岩某家那页,用基诺语说:“你家孩子去年考上乡小学,学费还是邻居帮着凑的,你忘了?”
岩某愣了愣,董志春又翻到后面:“乡农技员说的,你家再种3亩橡胶树,明年能多收2000元,犯不着为两棵树毁了日子。”
说着,董志春把笔记递到岩某手里,纸页上清晰记着“岩某家需农技指导”。岩某放下猎枪,跟董志春去邻居家喝了杯茶,两人和好如初。这起差点酿成大祸的冲突,靠一本笔记化解了。
如今,民情笔记依然管用,民警遇到与群众交流不畅的情况时,“亮”出民情笔记,矛盾纠纷调解难度“能降三分之一”。

把防线“织”到火塘边
退休那天,董志春把74本笔记交给派出所时,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1998年,董志春和村民一起修山路,脸上沾着泥,笑得露出牙。他说,基诺山的路要修平,人心的路也要修平。
如今,这些笔记成了所里平安课堂的教材。龚政威告诉记者,该所“党建+枫桥经验+民族团结”的“新时代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模式,是从笔记里“长”出来的。
“当年董志春靠走,现在我们靠网连。”龚政威指着墙上的网格图,46个村寨被分成54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民警+村民”搭档。
该所帮助当地基诺族村寨创新村级治理模式,以巴飘村为例,村里已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村民自治、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5支队伍:党员先锋队带头包片,综治小分队巡山护寨,志愿巾帼队照顾老人,先辈老人队调解纠纷,团员青年队宣传反诈,切实增强当地的基层治理效能。
民警与5支队伍一起推进平安基诺建设,巴飘村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2024年8月,村民朱某在某工地操作挖掘机时,不小心碰伤工友王某的腿,三方就医药费问题吵到派出所。民警没急着断案,而是把他们带到调解室,特邀调解员是寨中长老白腊先。白腊先用基诺语开导,律师用民法典讲责任,最后朱某赔了8000元,工地老板赔了6万元,大家握手言和。
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该所把防线“织”到火塘边。先辈老人队用基诺语讲案例,团员青年队在微信群发反诈短视频,甚至把反诈知识编进“特懋克节”歌舞里。今年,基诺山45个村寨实现“零电诈”,成了西双版纳州反诈样板。
竹摊背后的“三零”村寨
董志春的工作方法及奉献精神被新一代民警传承延续。调解邻里纠纷时,民警学董志春带罐竹筒茶,先聊家常再讲法;走访村寨时,他们照着笔记里的“村民喜好”准备小礼物——给爱唱歌的老人带张基诺族山歌光碟,给种橡胶的农户带本农技手册。
退休的董志春偶尔还会来市集转转,看到敞着的竹摊和扫码付款的村民,他总会掏出手机翻出保存的笔记照片笑着说:“你看,1990年那页,我写了‘巴飘村集市没人敢敞摊怕被抢’,现在倒好,摊没人守也没人拿,这就是我当年记笔记时最想看到的日子。”
无人值守的竹摊不是偶然的信任,而是基诺山“零报警、零发案、零电诈”“三零”村寨最生动的日常缩影,每一道竹纹里,都藏着警民携手筑平安的细碎故事。
更让人暖心的是民族团结的烟火气。每到“特懋克节”,基诺族、汉族、傣族村民会一起跳大鼓舞、品基诺菜。游客徒步旅行,向导会主动讲基诺族大鼓的故事,游客也会买村民的茶叶、蜂蜜。
“以前游客来,村民会躲着走,现在我们一起开民宿、办农家乐。”巴朵村党支部书记高兴地和记者说,2024年村里靠雨林徒步增收150万元,各民族村民分红时,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三零”村寨的根基,是董志春和基诺山派出所代代民警用笔记“磨”出来的。如今翻开笔记,“零冲突”“无纠纷”的记录越来越密,那些沾着橡胶汁的字迹,成了“零发案”村寨的第一份台账。
“三零”村寨的底气,藏在代代民警接续的民生警务里。2024年,该所“波遮”调解室处理的112起矛盾纠纷中,调解化解率达98.3%,“民转刑”案件零发生。
“三零”村寨的关键,是民警把反诈防线织进村民的生活里:“骗子不会说基诺话。”“不点陌生链接。”“要是有人让你转钱,直接打电话问派出所民警……”
这份成绩,是村民从“听不懂反诈”到“主动防诈骗”的转变,也是警民同心的又一见证。
基诺族有句谚语,“一棵草挡不住风,一片草能护好苗”,这便是基诺山派出所“扎根基层践行诺言”警魂的源头。“山连水,水连村,寨寨相连心”,基诺山派出所民警深知:“平安不是民警写在本上的,是揣在每个村民心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