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是人民法院联系群众的“第一窗口”,是践行司法为民的“前沿阵地”。为主动适配新时代司法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切实提升全员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与服务质效,筑牢司法服务“第一道防线”,近日阿里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聚焦业务难点、直击工作堵点,组织开展专题学习培训,以“学”强基、以“练”赋能,全力锻造高素质诉讼服务队伍。

一、锚定政治引领“定盘星”,把牢司法服务“方向盘”
“窗口虽小,连着民心;服务虽细,关乎公正。”学习伊始,全体人员集中研学上级法院关于政法工作的最新重要指示与政策文件,深刻领会“立案庭是政治窗口、法治窗口、服务窗口”的三重定位。大家一致明确,必须始终将党的绝对领导贯穿立案与诉讼服务全流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根本要求融入每一次立案审查、每一次群众接待,让窗口服务既有“法治力度”,更有“民生温度”。
二、聚焦审判实务“重难点”,练就专业服务“硬本领”
本次学习以“靶向破题、实战赋能”为核心,紧扣立案登记制规范、审查关键要点、先行调解技巧、诉源治理路径等核心业务,特邀援藏法官朱颖结合一线办案经验“传经送宝”——通过典型案例拆解、实务问题复盘,把抽象法条转化为具体操作指引,让参训人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现场围绕“劳动争议仲裁后诉讼救济”这一高频难点,结合“张三与某公司劳动争议案”展开深度解析,厘清两类裁决的救济路径差异,为实务处理提供清晰指引:
1.终局裁决:劳动者“可诉”,用人单位“限撤”。劳动者对终局裁决不服,可在收到裁决书15日内直接向法院起诉,无需其他前置程序;用人单位仅能在收到裁决书30日内,向仲裁机构所在地中级法院申请撤销,且申请事由严格限定于“适用法律错误、仲裁程序违法、对方隐瞒关键证据、仲裁员枉法裁决”等法定情形,不得直接提起诉讼。
2.非终局裁决:双方均“可诉”,起诉即阻却生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非终局裁决不服,均需在收到裁决书15日内向法院起诉;若双方先后起诉,由先立案的法院合并审理,确保争议一次性化解。
此外,参训人员围绕“复杂案件调解策略”“管辖权争议认定”“诉讼主体资格审查”等日常棘手问题展开互动研讨,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思路碰撞”,打破认知壁垒、消除业务顾虑,真正实现“学一题、通一类、解一片”。
三、绷紧服务质量“弦”,擦亮司法窗口“亮名片”
“诉讼服务好不好,群众感受是标尺。”学习中,针对“打造群众满意的诉讼服务中心”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复盘”开展实战化训练:模拟“当事人情绪激动咨询立案流程”“多方对管辖权存在争议”等常见场景,指导工作人员如何快速捕捉争议焦点、用通俗语言释法明理、以耐心沟通化解对立情绪,既高效解决问题,又妥善疏导群众诉求,推动实现“办理一案、温暖一人、影响一片”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此次专题学习既是“补短板、强弱项”的业务充电,更是“转作风、提效能”的思想动员。下一步,阿里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建立“定期研学+案例复盘+实战练兵”的长效提升机制,持续淬炼业务本领、优化服务细节,以更专业的素养、更高效的服务、更扎实的作风,让群众在“第一窗口”就能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