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城南部50公里,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行驶一个半小时,登上凤凰山顶,一处被群山环抱,绿树映衬,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遗存静卧于时光一隅,它就是建国初期基层人民政权凤江人民公社旧址。
“凤江人民公社旧址位于汉阴县漩涡镇中银村村部东200米处象鼻梁,地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堰古梯田’的保护范围边缘。该基层人民政权旧址设立于建国初期,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由北南两处建筑(公社、供销合作社)和附属建筑(公社卫生院)组成,内有机关楼房、广播站、供销社、农技站、卫生所等建筑群体。2018年7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陕西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2月23日,汉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康市历史建筑。”该县文物保护员吴兆培向寻访干警介绍道。
寻访检察干警发现,这处基层人民政权旧址是一座典型的陕南乡土民居村落建筑,在建筑的平面布置上,主要突出建筑的使用功能,在建筑屋顶方面不仅巧妙利用构架的衔接与交割形成屋面天沟使各建筑彼此贯通,同时也赋予建筑群立面形制的变化,结合建筑整体粉墙黛瓦的色泽风貌,充分体现建筑群的艺术价值。也真实反映出了当时政权建制及经济社会生活,在新社会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中,留给后人多方面启迪,对于研究建国初期基层政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当时,凤江人民公社是这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基层政权为群众办事的场所,来院子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很是热闹红火........”面对着公社旧址,中银村一位85岁的张姓老人向寻访干警介绍。听着老人的诉说,寻访干警们透过墙体上斑驳字迹,依稀感受到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2024年4月,汉阴县人民检察院干警在履行公益诉讼监督职责中发现,受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影响,该旧址建筑本体部分房檐脱落、墙体坍塌,多处墙体表层剥落、墙面渗漏,部分门窗歪斜、缺失,木质楼梯木板腐烂残缺,旧址内杂草丛生、墙角散见大量垃圾,整体建筑破损情况较为严重,原有的建设结构与风貌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发现北(公社)建筑内部有人为活动痕迹,供销合作社西侧建筑内有牲畜养殖活动,严重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致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遂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机关高度重视并全部采纳检察建议,积极对接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邀请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现场勘察,编制完成保护维修工程保护性支护方案,并完成了相应支护工作。
2024年12月,办案检察干警再次到实地开展跟踪回访,屋顶砖瓦已重新铺设,院内杂草杂物已全部清理,旧址周边增设保护文物宣传标语、警示牌7处。“非常感谢检察机关对全县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该旧址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已于今年10月编制完成,已报省文物局审批,后期修缮工作正在逐步推进”,汉阴县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副馆长成涛说道。“公社旧址见证着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体现时刻牢记为民初心。保护好旧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汉阴县检察院干警李甜表示。
自“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开展以来,汉阴县检察院高度重视,立足县域文物遗产实际,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对全县文物古迹开展摸底调查,先后到汉阴县明城墙、基层人民政权旧址、三塘观音堂等开展实地走访调查,对发现的问题依法制发检察建议。同时,结合文物普法培训,为全县60余名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了专题授课,为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积极贡献了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