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五日,民警刘虎(左一)与张航(右一)来到通远街道何村大棚区向菜农宣传反电诈知识和冬季用电安全注意事项。
11月4日上午,高陵全季西红柿官寺示范园内,新温室大棚建设正忙。工人合力架起银白色钢架,电焊火花点点闪烁,挖掘机轰鸣作业,村民协助搬运建材,现场一派火热景象。
西安市高陵区素有“关中白菜心”美誉。在该区通远街道,3.8万亩耕地中48%用于蔬菜种植,建有5000余个温室大棚。这里既是当地农户的“致富棚”,也是西安城区的“菜篮子”核心供给地。
不过,这样的核心供给地曾让当地村民苦恼——半夜蔬菜被偷、设备被破坏。“‘人住村子、耕在大棚’的‘住耕分离’格局,让凌晨时段成为大棚防范的‘真空期’。”西安市公安局高陵分局通远派出所副所长孟毅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通远派出所针对蔬菜受损、设施被盗等涉农警情,推出“四时助农”工作法,即巡逻在群众休息时、防范在群众交易时、宣传在群众休闲时、服务在群众需要时,将警务服务深植田间地头,以警村共治为“菜篮子”筑牢安全屏障。
孟毅介绍,通过构建“警格+网格”联巡联防机制,派出所联合村组干部、“红袖标”群防力量,将巡逻重心放在群众休息后的凌晨时段。
民警刘虎与张航是夜间巡防的搭档。他们采取“车巡+步巡”模式,早已将4公里的大棚巡逻圈和12个大棚区出入口的位置刻在脑海里。
“每个大棚都巡逻到才算守住了安全底线,每次巡完微信步数都过两万。”刘虎告诉记者,遇到农户夜间灌溉,他们便搭把手,排查用电隐患,灌溉结束后再护送农户回家。
每天清晨和下午各有两个时间段是通远街道蔬菜交易市场的人流高峰期。3000人次的日均流量、数十万元的交易额背后,价格争议、货款拖欠等纠纷时有发生。
为了让农户“交易放心、经营安心”,通远派出所将警务室“搬”进交易市场,把调解现场“设”在大棚旁,及时疏导拥堵、调处纠纷。
今年3月,官寺村三组村民张毓松因菜商刻意压价与对方发生争执,双方情绪激动,险些动手。巡逻至此的民警朱永江第一时间介入,通过安抚情绪和讲解法律条文,最终促成菜商按合理市场价收购,为张毓松挽回经济损失。“幸亏有民警在。”张毓松感激地说。
宣传要选在群众休闲时。民警发现单纯发传单效果不佳,便改用“田间课堂”模式,在村上组织的秦腔、电影等演出活动开场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反诈知识,并通过展板、视频、以案说法等形式普及大棚设备安全、防火防盗等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群众增强了安全意识。
11月4日下午,民警们又迎来了一天中的“放学时刻”,他们穿梭在学校和各个大棚之间,主动为接送孩子有困难的农户提供接送服务。不只如此,民警还利用回所办事的间隙为忙于农事的村民代办证照,办好后再送到群众手中,构建起民生的“幸福圈”。
如今,警村共治的合力不断凝聚,护航成效愈发显著:高陵全季西红柿官寺示范园、何村、火箭村三大蔬菜基地实现连续200天大棚“零破坏”、盗窃警情“零发生”,诈骗类警情同比下降14.3%;今年以来,民警累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超80万元。
“我们村的大棚产业能有今天的红火局面,离不开政策扶持和村民实干,也离不开辖区派出所的保驾护航。”官寺村党支部书记卞青建告诉记者,“大家发展大棚的底气更足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守护‘菜篮子’安全是我们的重要责任。”通远派出所所长刘博表示,将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心头,以“警务围着农时转、民警贴着农户走”为根本,深化“四时助农”工作,以更高标准抓实警村共治。
(记者 屈荔鹏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