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诉讼服务的窗口前沿,到乡村振兴的实践课堂;从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攻坚,到岗位练兵的竞技擂台……陕西法院青年干警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法院人的责任与担当。
近年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紧扣新时代法院队伍建设要求,创新构建并深入实践“铸魂·赋能·砺行”三维一体青年干警培养模式,从思想引领、能力培养、实践锻炼三个层面同步发力,助力青年干警筑牢信仰之基、提升专业之能、锤炼实干之风。
把忠诚刻在心里
今年初,延安某小区楼上住户王某某家中水管爆裂,导致楼下张某某家中墙面起皮、家具浸水。原本和睦的邻居因维修金额争执不下,双方矛盾逐渐激化。
“如果走司法鉴定程序,不仅时间长,而且费用较高,对双方都是负担。”接到此案后,延安市宝塔区人民法院法官杨慧琴意识到,一纸判决虽能给案件画上句号,却未必能为这段邻里关系解开心结。
这时,杨慧琴想起参加“学习马锡五做好传承人”主题宣讲活动时的情景——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的沉浸式教学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巡回审理、就地办案、调判结合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深深触动了她。“公正司法的目标不能止于‘案结’,更要追求‘事了人和’。”杨慧琴决定,到纠纷现场、到当事人住所去尝试就地开展调解、化解矛盾。

在涉案房屋现场,张某某情绪激动地指着墙面说:“法官你看,这都成什么样了!”王某某则坚持认为损失没有那么大。杨慧琴没有急于评判,而是组织双方邀请的专业维修工进行现场勘验。她从公平合理、邻里情感入手,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经过耐心沟通,双方最终就损失金额达成共识,并当场签署调解协议。王某某当即兑付了全部赔偿款。
“红色资源不是挂在墙上的史料,而是融入血脉的方法,让我真正理解了‘司法为民’的初心,教会我如何把案子办到群众心坎上。”杨慧琴深有感触地说。
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是陕西法院“铸魂”工程的生动实践。全省法院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青年干警培养的首要任务,通过举行“新时代马锡五式好法官”宣传活动、青年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推动红色司法文化入心入脑、见诸行动。
在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青年干警通过常态化学习交流,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一位青年法官表示:“政治学习教会我们跳出案件看影响,真正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为成长保驾护航
不久前,陕西高院刚入额的法官郝杰遇到了一起新型疑难案件。这是一起某网络主播与某传媒公司的劳务纠纷案,其中涉及了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关系认定、收益分成、违约责任等新型法律问题。
“那段时间我感觉压力非常大。新型业态用工模式特殊,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面临挑战,案件法律关系复杂,证据材料繁多,我感觉头绪纷杂。”在郝杰倍感焦虑之时,两位导师及时伸出援手。
郝杰的思政导师敏锐察觉到了她的情绪波动,主动谈起:“不要有畏难情绪,这类案件既是锻炼能力的‘磨刀石’,也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处理此类纠纷,既要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也要关注新经济业态的健康发展,思考裁判可能对就业市场产生的引导作用。”
业务导师则为郝杰提供了坚实的业务指导,带领她一同分析经纪合同条款,厘清演艺经纪行为与劳动管理的界限。“重点审视合同中关于人身隶属性的约定条款,这是区分经纪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关键。”业务导师一边标注关键证据一边讲解道,“在裁判文书中,说理要结合新业态特点,重点分析公司对网络主播是否构成支配性劳动管理,既要依据现有法律原则,也要体现对新兴商业模式的理解,让各方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双导师的精准“导航”下,郝杰逐渐拨开迷雾,明确了审理方向,高质量地完成了审理报告和判决文书撰写。合议庭充分采纳了她的意见,案件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双导师就像我职业道路上的‘导航仪’和‘稳压器’。思政导师确保方向不偏,胸怀大局;业务导师保障专业过硬,技艺精湛。”郝杰笑着说,“这种指导模式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成长得更快、更稳。”

截至目前,陕西高院已为新遴选员额法官及新入职的26名青年干警全面配备“双导师”,并通过“一月一谈心”“一案一指导”等常态化机制,显著提升了青年干警独立办案的能力和效率。同时,还配套建立了“不足提醒促成长”机制,通过随机提醒、定期提醒等多种方式,常态化帮助青年干警校正方向、优化提升。今年以来,陕西高院已开展书面提醒10余次、面对面提醒40余次,帮助青年干警快速成长。
到一线淬炼真金
今年5月,陕西高院青年干警马玉鹏踏上了前往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的支援之路。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上条件艰苦、氧气稀薄,但对马玉鹏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砺行”机会。
“初到阿里,连上二楼都会气喘吁吁,晚上睡不着觉是常事。”马玉鹏回忆道,“但在如此艰苦环境下,当地法官依然坚守岗位、恪尽职守,这一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原来我办案时更多关注的是犯罪构成和量刑规范,但我来到阿里中院后深刻体会到,边疆民族地区刑事审判工作不仅关乎实现司法公正的职责使命,还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的政治责任。”马玉鹏说。
在援藏期间,马玉鹏积极参与案件的探讨,知无不言地分享自己在刑事审判方面的经验体会,并主动向当地老法官请教,学习简单的藏语问候,深入当地学校、驻军开展普法宣传,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这段经历是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让我学会了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初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守护司法公正。”马玉鹏笑着说,“回到陕西后,我将更有信心去应对和迎接各种挑战。”
今年以来,陕西高院坚持“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先后选派10名年轻干警到乡村振兴、援藏工作一线实践锻炼,6名干警赴最高人民法院及第六巡回法庭跟班学习,9名干警下沉基层法院挂职锻炼、交流办案。新入职青年干警一律下沉基层,在立案窗口、人民法庭、乡村振兴一线壮筋骨、长才干。
“铸魂·赋能·砺行”三维培养模式,如同为青年干警打造一个完整的成长生态系统:“铸魂”把稳方向,确保青年干警政治过硬、忠诚可靠;“赋能”强化支撑,加速青年干警专业成长、本领提升;“砺行”检验成效,锤炼青年干警实战能力、担当铁肩。三者环环相扣、同向发力,共同塑造了一支“坐下能判、站起能讲、下沉能干、遇事能扛”的陕西法院青年铁军。
陕西高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邓方表示,下一步,陕西法院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优化培养机制,搭建更广舞台,完善“成长档案”,强化跟踪评价,让更多青年干警在司法实践中淬炼成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