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园问题解决了,流浪猫管理规范了,连孩子的校园安全都有法官上门讲解,烦心事解决了好多!”提及如今的生活变化,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红缨社区居民李姐说道。
司法服务引领,基层治理深耕。碑林区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司法动能。在每一处和谐安宁的人间烟火里,都有法院全周期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案前预防:筑牢“无讼”基石
保吉巷社区活动室的窗台边,几盆月季蔫头耷脑地垂着叶子,一如室内紧张的气氛。
“我种菜是美化环境,这地闲着也是闲着,凭啥不让人种?”南院门街道保吉巷社区活动室内,张大爷攥着园艺铲,脸气得通红。
今年开春,见单元门前的公共绿地长期闲置、杂草丛生,家住一楼的张大爷索性翻垦土地,种上了青菜、小葱,把闲置角落变成了自己的“小菜园”。然而天气转热后,施肥带来的异味和蚊虫让邻居们苦不堪言。“天热根本不敢开窗,一开门全是味儿!”同单元的吴大爷、王大姐你一言我一语,对着赶来的法院干警大倒苦水。
碑林区法院干警连忙搬来凳子让大家坐下,引导大家平复情绪后,法官先劝解张大爷:“绿地属于咱们全体业主共有,这在民法典里写得明明白白,您私自占用确实不对。如果不整改,不仅影响邻里关系,可能还得承担法律责任。”随后,法官又对其他居民劝道:“张大爷也是想着给咱闲置的土地添点生气。不如这样,咱们一起帮他把菜地清了,我们再协调物业种点花花草草。这样空气也清新了,空地也没浪费,大家说好不好?”
这个方案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当天下午,碑林区法院干警、社区干部和居民就挽起袖子齐动手,种下了新的种子。半个月后,地里冒出了嫩绿的新芽。社区还专门立了一块写着“邻里共治,共护美好”的小木牌。

碑林区法院干警在社区走访
从阡陌小巷到高楼大厦,碑林区法院组织党员干警分片包干,深入社区院落开展常态化走访,致力于创建“无讼社区”品牌。“我们通过打造‘无讼社区’,尽量避免刑事案件的出现,追求民事案件的少诉、息诉。”碑林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社武介绍道。党员干警既当“矛盾调解员”,又做“法律宣传员”,联合社区、物业建立“纠纷预警台账”,对邻里矛盾、物业纠纷等高频问题提前介入,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化解隐患,将绝大多数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
自2022年创建首个“无讼社区”示范点以来,碑林区法院辖区至今已有22个社区挂牌“无讼社区”示范点,通过“由点到面,以示范带周边”模式实现社区解纷的全覆盖,1700余件纠纷实现先行化解。
案中处置:“调审直连”提质效
“边调边审,什么也没耽搁,问题5天就解决了!”刘先生连连感叹。
原来,刘先生所在小区近20户业主因“物业服务不到位”拒缴物业费,之后,物业公司以“欠费影响运营”为由通知业主拟停止电梯维护。双方矛盾日渐尖锐,业主们商量着准备集体起诉物业公司。

碑林区法院法官依托“调审直连”机制,与调解员共同化解纠纷。
依托法院与社区的常态化联系机制,社区办将这一情况反馈给了碑林区法院。第一时间研判纠纷类型后,碑林区法院启动了“调审直连”机制,承办法官周伟牵头组建了包括特邀调解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在内的专项团队,先行快速梳理出纠纷焦点:业主对小区电梯故障未修、垃圾清理不及时等问题不满,物业公司则面临资金压力。随后,专项团队邀请双方来到社区调解室坐下来好好交流。调解员负责疏导双方情绪,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以“情”动人;法官则结合民法典中相关条款释法明理,并提出“物业公司10日内整改、业主分期补缴物业费”的调解方案,以“理”服人。经过耐心沟通,双方当场达成调解协议,一场即将升级的纠纷在5天内顺利化解。
据介绍,2024年碑林区法院创新设立“调审直连”机制,以“自愿、合法”为原则,推进案件“挂号登记、精准分诊、对症下药”的流程再造。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法律关系单一、有调解可能的案件,在进入诉讼服务中心“挂号登记”后,由调解员先行开展调解,法官助理则同步进行案件预审。若调解成功,直接出具调解协议;若调解不成,法官立即介入,依托前期预审信息及调解情况快速推进审判程序。
“调审直连”机制让调解与审判无缝衔接,既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又提高了纠纷化解效率。今年以来,碑林区法院通过该机制化解案件4735件,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环比下降7天,真正实现了“高效解纷不拖延”。
案后延伸:司法服务不断完善
这几天,一向四处奔波、行色匆匆的出租车范师傅居然悠闲地下起了象棋。邻居问起来,范师傅慢悠悠地解释道:“车被人撞了,反正他得给我出停运损失费,那我还着急跑车干吗,还不多歇两天。”
但范师傅的“如意算盘”并没能打响。法官在审理此案时,发现范师傅在出租车被撞后消极应对,故意拖延事故处理时间,造成营运损失扩大,因此在判决中对于超出合理期间的营运损失未予支持。
为保护交通事故双方合法权益,科学界定停运损失,防止衍生案件,碑林区法院对涉及出租车停运损失的纠纷进行研判分析,向行业主管部门发出了一份专题司法建议,从普法培训、人事管理、行业考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建议。
建议发出后,碑林区法院很快收到回函:出租汽车管理处组织出租汽车经营企业开展检查培训,普及民法典相关条文,利用典型案例发挥警示作用;同时,督促出租汽车经营企业认真排查过往无责、次责事故明显高于正常情况的车辆及驾驶员,看是否有怠于维修情况发生,做好正面引导并优化证明出具流程。
据介绍,近3年来,碑林区法院已制发司法建议396份,推动解决“医美行业就诊记录不规范”“小区停车位规划混乱”等基层治理问题52个,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除了将司法建议“软建议”转化为“硬措施”之外,碑林区法院还注重加强普法工作,持续优化司法服务。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偷坚果的小偷究竟是狐狸还是老鼠?”

碑林区法院法官在学校开展普法活动
伴随着法官的讲解,太康路小学的同学们认真观看着大屏幕上播放的碑林区法院普法漫画《坚果失窃案》,踊跃举手回答法官的问题,争当“破案小能手”。答对问题的同学们从法官手中接过“法治之星”徽章,小脸上笑意盈盈。
普法漫画《坚果失窃案》是碑林区法院创作的“特色产品”,将“盗窃罪”“物权保护”等法律知识融入故事,配合“法官问答”“互动小游戏”等环节,让孩子们在紧张有趣的“破案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目前,碑林区法院已在辖区27个中小学开展普法活动百余次,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未来,碑林区法院将继续以精准法治服务助力基层治理,把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易懂的生活准则,让法治意识扎根于辖区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