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如同一幅需要精心绣制的锦绣画作。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中街司法所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四心”为针线尺秤——用心排查为针,耐心倾听为线,细心研判为尺,诚心析理为秤,在一针一线、一寸一厘的“绣花功夫”中,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把和谐安宁送进千家万户。这幅逐渐铺展的温情画卷,正将和谐图景绣进大街小巷,也把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身影,绣成了群众身边最温情的“守护者”。
用心排查织密矛盾“感知网”
做实“源头调”
多方联合建立健全“日常排查+重点排查+专项排查”三级排查体系,依托专兼职调解员与网格员力量,常态化深入居民小区、商户门店,通过入户走访、“凉亭议事会”等形式,重点聚焦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离婚不离家等易发多发领域,全面搜集矛盾线索。对排查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第一时间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与化解时限,确保“发现得早、介入得快、处置得好”。通过源头排查,主动介入矛盾纠纷60余起,有效防止矛盾升级,筑牢了平安稳定第一道防线。
耐心倾听摸清群众“心头事”
做细“共情调”
始终坚持将倾听作为调解基础,践行“倾听为先、共情为基”的工作理念。面对情绪激动或表达不清的当事人,耐心倾听、不打断、不评判,在全面掌握诉求的基础上,用心体察深度情感需求和隐忧心结。通过真诚倾听与共情沟通,有效疏导情绪、增强彼此信任感,为进一步化解矛盾创造良好氛围,使当事人主动接受调解的比例增高、调解融洽度与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细心研判找准纠纷“症结处”
做准“靶向调”
对收集摸排到的矛盾纠纷,联合办事处及相关部门定期开展研判分析会,邀请法律顾问、资深调解员、退休法官等进行“多方会诊”,系统梳理事实经过、厘清争议焦点、辨析利益诉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界定权利义务,同时结合当事人性格特征、现实情况等要素,“一案一策”制订调解方案。在今年8月初的朱某某与侯某某婚约财产纠纷调解中,通过精准辨析争议根源与法律依据,成功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帮助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
诚心析理讲透法律“家常话”
做深“依法调”
在调解过程中,始终秉持公正诚心,用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解释法律法规,把抽象法条转化为鲜活的家常话、身边事,引导当事人理性认清权利责任边界。对达成调解协议的,明确履行方式、时限及违约后果,并积极引导当事人对符合条件的协议申请司法确认,增强协议效力和执行力,有效消除当事人的顾虑,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化解的是纠纷,守护的是万家灯火。崆峒区中街司法所这份以“四心”织就、用“四调”筑牢的安宁,已然成为基层最温暖的守护。它让法治的温度可感可触,正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幸福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