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泉奇观,誉满天下。在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平安是与壮美风光同在的底色。当晨曦为鸣沙山镀上金边,驼铃声在月牙泉畔悠悠响起,这片丝路热土便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如织的人流中,敦煌市公安局鸣沙山月牙泉派出所的民辅警们以沙为卷、以泉为墨,用藏蓝身影筑起平安防线,让热门“警”点成为游客最安心的旅途坐标。
藏蓝身影:流动的平安坐标
“请大家有序排队骑乘骆驼,保管好随身物品!手机和相机要是掉在沙山里可不好找!”在密密麻麻的驼队出发区,辅警李志梁的声音裹着大漠的凉意,在排队游客中清晰传开。
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这样的 “移动岗哨” 随处可见。从晨曦微露的检票口到人潮涌动的演唱会,从茫茫的沙山缓坡到月牙泉边的木栈道,民辅警们采用 “定点值守+动态巡查” 模式,构建起全时段、全覆盖的安全防控网络。
旅游旺季时,从清晨至日暮,游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派出所创新推行 “流量导向” 勤务模式,将1处固定式警务服务站设在游客聚集区,“看到警灯闪烁,心里就踏实了。”来自贵州的游客王女士说。她在攀爬沙山时不慎崴脚,巡逻民警十分钟内就带着急救箱赶到现场。这种 “警力跟着流量走,服务跟着需求走” 的布局,让见警率、管事率始终保持在高位。
硬核守护:沙海中的应急先锋
沙漠景区的守护,从来都是与自然的较量。今年五月的一场强沙尘暴突袭景区,正在沙山上的千余名游客陷入困境。民辅警们迅速联合景区工作人员将游客分批向山下转运,最终仅用 3 小时就完成全员安全转移。这段与沙尘暴较量的纪实被媒体报道后,网友纷纷留言:“这是比月牙泉更动人的风景”。
“我们坚持警力前置,白天重点守护景区,夜间则集中保障演唱会、观光车接驳点等区域,确保人员密集场所始终‘见警察、见警灯’。同时,我们将服务前移,快速响应游客求助与咨询,并同步开展反诈、交通安全宣传。通过动态布警与科学导流,全力防范安全风险,提升警务服务效能。”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派出所所长习涛说。演唱会结束时会面临大量游客同时出园的安全风险,派出所就会迅速调整警力,联合各警种支援警力在人流较大的轨道路线进行巡防和秩序维护,确保游客出园安全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温情服务:细节里的民心温度
“本来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没想到丢在沙漠里的手机还能找回来,太感谢你们了!”国庆假期来敦煌游玩的北京游客王先生说道。在星空演唱会结束后,不慎将手机遗失的王先生急忙来到派出所报案。此时已经是夜间的23时,民警详细询问了王先生在景区的游玩路线后,便开始沿路寻找,最终根据手机最后的定位显示在沙山里找到了手机。此时沙山上的点点星光已经褪去,民警们的手电灯光在沙山上泛起微光。这样的故事,在派出所的荣誉室里随处可见。
派出所将服务窗口前置,在门厅、警务站常备饮用水、急救药品、雨具及爱心充电桩等应急物资,让“一杯热水暖人心、一件小事显真情”成为生动实践。同时,通过对景区主要路段和区域开展全时动态巡防,严格落实“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要求,有效提升了管控力和服务效率。今年以来,已累计为游客提供各类便利服务779人次,受理咨询685次;成功找回走散老人及儿童76人、遗失手机30余部,救助患病游客12人,并妥善调解纠纷56起。通过这些扎实举措,游客的安全感与满意度得到了持续提升。
当最后一缕霞光掠过月牙泉,民辅警们的巡逻手电在沙海中亮起,与星空交相辉映。从 “沙子里挖手机的派出所” 被央视报道,到 “文旅警务” 经验登上《人民公安报》,鸣沙山派出所用坚守证明:最动人的风景,是守护风景的人。在这里,每一抹藏蓝都是平安的承诺,每一次守护都在诠释 “景区有我,放心畅游” 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