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调解涉企案件3205件,平均用时不足1天...近年来,甘肃酒泉法院不断转变司法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从传统裁判者向服务型角色延伸,通过精准化解纠纷、主动提供法律服务,切实回应企业需求,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支持。
从"坐堂问案"到"上门服务"

过去,企业遇到问题往往选择对簿公堂。现在,酒泉法院将司法服务前移,主动预防风险。
甘肃某电气公司负责人表示:"法官帮我们找到了闲置厂房,解决了扩产难题。"在"万名干警联万企"活动中,法院得知企业用地紧张后,推动其以1300余万元竞得破产企业闲置土地,既缓解了扩产压力,也盘活了存量资产。
酒泉法院持续开展企业走访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法官带着典型案例走进工业园区,开设法治课堂,内容涵盖合同风险、知识产权等实务内容,从源头减少纠纷产生。
从"单点发力"到"多元共治"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多方协作。酒泉法院积极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多元解纷网络。在一起化工企业货款纠纷中,玉门法院联合温州商会调解员介入,法官阐释法律,调解员分析行业惯例,仅用2天就促成和解,比诉讼周期缩短90%。
肃北某商砼公司老板因51万余元货款纠纷到综治中心诉苦,入驻法官了解情况后,主动搭建调解平台。面对双方在货款支付和产品质量上的争议,法官耐心分析利弊,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以前遇到纠纷只能打官司,现在通过调解中心快速化解矛盾,省时省力!"当事人感慨道。
酒泉法院选派专业审判团队入驻综治中心,为企业提供诉前辅导、登记立案、司法确认等"一站式"服务,打通司法便企"最后一公里";开辟涉企立案绿色通道,设立涉企案件调解室,形成"先行调、快速审、及时判"纠纷化解模式。
从"简单裁判"到"柔性司法"

案件结果往往关系企业发展。酒泉法院在审理涉企案件时,注重平衡案结事了与企业生存。
一家开发公司因建设合同纠纷被诉,涉案金额2300余万元。法院未简单查封账户,而是采取"活封活扣",允许企业继续使用设备经营,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分期履行。
某新能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困境,拖欠货款100余万元。执行法官在"圆桌会议"上研判后,在平衡债权人合法权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诉求后,双方达成了"分期履行+履约保障"组合方案。"法院没有一扣了之,给了我们重生的机会。"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对暂时困难但仍有潜力的企业,法院优先采用灵活查封措施;对已履行义务的企业,及时出具信用修复证明,帮助企业重建信誉、重返市场。2025年1-10月,全市法院及时对符合条件的失信名单或已超过期限的企业法人进行信息屏蔽和信用修复200余条。
从"传统办案"到"智慧审判"

效率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酒泉法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充分利用"一张网"系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考虑到乙公司在外地,往返路途遥远,金塔法院通过"云上法庭"组织线上调解,双方就工程款支付达成一致并在"云端"签字确认。"通过线上调解,不仅节省了我们往返奔波的时间和费用,还避免了对簿公堂可能加剧的矛盾。"当事人赞叹道。
对于到庭困难的当事人,酒泉法院通过在线立案、电子送达、云端庭审等数字化手段,打破案件办理地域限制,让企业足不出户参与诉讼全流程。网上立案按期审查率100%,电子送达率90%以上,数字化手段已成为酒泉法院的常规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