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治护航新征程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海西行采访组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站在茶卡盐湖畔,高原的风裹着盐碱地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远处,成群的羊儿正低头吃草,脖铃叮当作响。这里是“乌兰茶卡羊”的故乡,也是一场知识产权保卫战的一线现场。
“您看看,这才是正宗的茶卡羊。”茶卡镇牧民巴布抚摸着身边的羊儿,语气中带着自豪,也夹杂着一丝忧虑:“2022年的时候,好多人家辛辛苦苦养大的羊,被冒充的‘过路羊’挤得卖不上价,最后只好贱卖给羊贩子。”
线索浮现:人民检察院主动出击
2023年4月,乌兰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乌兰茶卡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市场鱼龙混杂、冒名销售现象频发。“为回应广大消费者和牧民群众加强监管的呼声,我们组建公益诉讼专门办案团队,选优办案力量,向监管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使‘乌兰茶卡羊’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得到公益诉讼检察保护。”乌兰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马刚向记者介绍。
在跟随马刚重访当时调研路线的过程中,他指着沿途的牧场对记者说:“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在外面跑,一家一家问、一处一处看。刚开始,牧民们不敢说,怕得罪人,也怕说了没用。”
在茶卡镇的一家合作社里,负责人李桂芳告诉记者:“那时候,市场上3只‘茶卡羊’里就有2只是假的。真的‘茶卡羊’卖不出去,牧民一年到头的辛苦都打了水漂。”
听证共商:凝聚多方共识
“2023年11月,乌兰县人民检察院举行的那场公开听证会很重要。”马刚回忆道:“当时,听证会现场坐满了人,行政机关代表、养殖户、合作社负责人和牧民代表。”
“我直接说了!”牧民代表扎西激动地站起来,“我们再也不能忍受假茶卡羊把我们真茶卡羊的路给断了!”现场不少人点头附和,气氛热烈而凝重。
听证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会后,我们向乌兰县农牧和乡村振兴局制发了检察建议书。”马刚说:“他们的负责人坦言,那份建议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他们意识到,光是发文件不够,必须得动真格的。”
联动监督:推动政策落地
公益诉讼的魅力从来不只停留在个案办理,更在于个案背后的治理价值。乌兰县人民检察院在开展“乌兰茶卡羊”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过程中,强化与相关行政部门、行业组织的沟通协作,形成一体化保护机制。
2024年2月,在乌兰县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3名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切实加大‘茶卡羊’等农牧产品政策扶持力度”的提案。同年11月,乌兰县人民检察院与乌兰县政协联合开展重点提案督办活动,深入羊场查看“茶卡羊”养殖现状。
当时到调研现场的检察官李艳静边回忆边告诉记者:“我们回访了很多户牧民,所有‘茶卡羊’都戴上了溯源耳标,好政策真正落到了羊圈里!每只‘茶卡羊’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在“检察+政协”的合力推动下,乌兰县政府投资350万元鼓励养殖户通过发展生产增收,推进“茶卡羊”品质提升、种群扩大。投资340万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乌兰茶卡羊”保护工程建设项目。乌兰县农牧和乡村振兴局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李桂芳告诉记者:“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太及时了!我们有钱做溯源系统、统一标签和包装了,看他们还怎么以次充好。”
法治宣讲: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今年4月,乌兰县人民检察院干警走进各个乡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主题法治宣讲。在茶卡镇宣讲现场,检察官一边发放材料,一边耐心讲解:“大叔,您知道什么样的羊才算‘茶卡羊’吗?您知道‘茶卡羊’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吗?”
一名牧民说:“以后要是看到有人冒充,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蜕变新生:“小羊”成大产业
如今,走进乌兰县的牧场和车间里,已是一番新景象。记者在合作社看到,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羊肉卷的加工和冷链包装。“去年我家光卖羊就多了三成收入!”巴布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不只是养羊,更是守护这片土地的生态和未来。”
夕阳西下,盐湖泛起金色的光。马刚对记者说:“法治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能让牧民安心养羊,消费者放心吃羊肉的力量。”
在这场品牌保卫战中,“检察蓝”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是一方人与自然共生的尊严,是牧民写在脸上的获得感。如今,“乌兰茶卡羊”已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成为乌兰县乡村振兴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