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果洛行采访组来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晨曦漫过扎陵湖面,海拔4500米的空气清冽干爽。
走进玛多县人民法院姊妹湖调解室时,记者见到了立案庭庭长、调解室成员更周措,她正拿着装着案卷和汉藏双语普法手册的公文包,准备出门。
“今天要去野牛沟牧区,处理王某和张某的财产分割纠纷。”她一边与玛多县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调解室成员董学斌沟通,一边招呼记者上车。
“牧区的路不好走,得尽早出发。”董学斌驾车驶出县城后,逐渐偏离柏油路,在坑洼牧道与浅滩溪流间颠簸前行。车子偶尔陷进泥洼,就快速下车推出泥洼后继续赶路,裤脚沾着的泥点很快被高原的风吹干。
作为2021年成立的玛多县人民法院姊妹湖调解室核心成员,早出晚归对他们而言已是常态。今年以来,调解室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03起,成功化解62起。每一起矛盾纠纷的化解,都藏在他们一次次翻过山丘、涉过溪流的车轮印里。
16时15分,记者跟随更周措一行抵达目的地时,王某和张某的家人围着帐篷站了一圈,个个神情紧绷得像拉满弦的弓。
“大家先坐下,有话慢慢说。”更周措微笑着招呼大家走进帐篷,和同事展开了调解工作。
原来,王某与张某因感情不和常常发生矛盾,王某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除婚姻关系并分割共同财产。然而,两家对财产分配存在较大分歧,矛盾在一次次协商中不断激化。
调解刚开始,双方就因牦牛和马匹的分割争执起来。“家里的120头牦牛,我要70头!”王某的语气坚决。张某的哥哥立即反驳:“这都是按人头分的,你凭啥多要?”眼看场面陷入僵局,董学斌翻开案卷里的牲畜估价表说道:“分配牲口要讲‘按齿估价’,不能简单按数量平分。”
听到董学斌的话,两家人渐渐安静了下来。更周措趁机劝解道:“共同财产确实要分清楚,但两人共同生活了这么久,彼此也不愿伤害对方。王某这两年身体不好,是不是可以多分两头能生育的母牦牛……”柔和的话语里裹着法理,让王某和张某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下来。
随后,两家人将牦牛群和马群赶到一起,更周措和董学斌一人拽着牦牛的缰绳,一人查看牦牛的牙齿:“这头母牦牛4岁,牙口亮,比这头公牛的价格要高……”
3个多小时后,最后一头牦牛分完了。更周措拿着纸笔算完账,把本子递到双方家人面前,大家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点头认可,至此,这场矛盾纠纷落下了帷幕。
返程时,天色已暗。董学斌告诉记者,次日还有一起买卖牛羊的纠纷等着调解。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透着坚定。
23时50分,车子终于驶回玛多县城。更周措和董学斌却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姊妹湖调解室——他们要把今天的调解笔录整理成卷宗,确保每一组数字、每一句陈述都准确无误。灯光下,调解室墙面上的“司法为民”四个字,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
从清晨到深夜,从县城到牧区,更周措和董学斌的这一天,正是姊妹湖调解室全体成员的日常写照。在这片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帐篷前、牛群旁,让“枫桥经验”在黄河源头落地生根,一笔一画书写着温暖的司法为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