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网红警官”收了个女徒儿~
时间:2025-07-11 16:38来源:平安宁夏责任编辑: 李鸽


薪火警营·师徒日志

英模师傅:杨鸿胜,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宁夏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民警,扎根基层19年,用镜头和话筒架起警民“连心桥”。

徒弟:李泽,宁夏公安厅新闻宣传处民警,怀揣热忱与敬畏,在英模精神的指引下,探寻公安宣传的真谛。


“鸿胜哥”“鸿胜警官”这是群众对师傅最亲切的称呼,从《鸿胜说交通》的街头普法到“鸿胜来了”抖音号的千万点击量,师傅用15年的坚守证明警察故事可以既真实又温暖,法律条文可以既严肃又动人。

7月2日,我正式成为他的徒弟,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近距离学习“宣警天花板”的独门秘籍;忐忑的是,自己能否像他一样,用真诚和专业赢得群众的信任?


师傅,请多指教!

报道:“开盲盒”与“防晒哲学”

跟班第一天,接到任务就是跟他一起参与“鸿胜来了”节目,当我报道时,没想到接到的第一份“入职装备”竟是一瓶50倍防晒霜。

“交警这行,得先学会和太阳打交道。”师傅笑着比了比自己黝黑的手臂,那深浅分明的“蓝盾纹”让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基层民警的艰辛。

“今天咱们玩个‘开盲盒’。”师傅发动警车时神秘一笑。我原以为会去固定点位执勤,没想到这竟是一场流动的“马路课堂”。

师傅的手指不时轻点窗外:“看那个村口,三轮车经常载着整家人上地里干活”“前面十字路口是事故黑点,上个月刚有辆电动车在这里被大车刮倒……”他的眼睛像装了雷达,总能从看似平静的路况中预判风险。

车窗外的街景在师傅口中变成生动的安全教案:“城南村庄多要紧盯电动车违法载人”“城东城乡接合部交通情况复杂……”

巡逻两小时“零警情”,师傅拧开泡了一早晨还没来得及喝的枸杞茶,“失望不?没拍到惊险镜头。”他眨眨眼,“但我宁愿天天开‘平安盲盒’。”

师傅眼中闪烁的欣慰让我顿悟:所谓“开盲盒”,开的从来不是猎奇刺激,而是人民群众平平安安回家的无限可能。平安,才是最好的“节目效果”。


传承:从执法者到“家人”的角色转换

烈日下的垃圾站旁有一处树荫,这是师傅每次巡逻的休整点,可以洗手上厕所,却放眼望去找不到一处可以吃午餐的地方,而师傅也没有丝毫要吃饭的意思,我感慨他的敬业,他也道出了基层民警的心酸,穿着警服开着警车,处理完警情错过饭点,去哪家饭馆都感觉不方便,索性喝口水随便对付了。

短暂休整又重新出发时,迎面而来三位共乘电动车的中考生,师傅的执法课令我震撼,他没有掏罚单,而是让女孩们“情景再现”危险姿势。

当师傅扶住电动车把手轻轻转动,那个蹲在踏板上的女孩突然明白:原来警察叔叔怕的不是违章,而是她们可能受伤的风险。

看着师傅急匆匆护送考生离开的背影,被“扔”在路边的我忽然明白这灼热的传承,不是手册里的条文,是他弯腰时,制服后背那片未干的波浪形的盐碱地。

这种温度在“百岁老人事故”中达到极致——

一位百岁老人与学生骑电动车发生剐蹭,老人执意不让联系家人。师傅没有机械地照搬程序,而是像哄自家奶奶一样耐心劝说,最终,老人笑着点头,承诺不再驾驶这辆三轮车出行。

评论区里,网友的“暖心”二字刷了屏。师傅对我说:“执法不是冷冰冰的罚单,而是帮人‘走对路’。”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

过去,我总以为宣传就是“拍好镜头、写好稿子”,但师傅教会我:真正的宣传,是让群众从每一个执法细节里,看见警察的初心。

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采访群众时的窘迫——端着相机,问题生硬得像审讯。

如今才明白,师傅的“张口就来”,源于他早已把群众装在心里。

他的镜头从不刻意摆拍,话筒永远对准普通人的悲欢。这种“共情力”,是宣传民警最该修炼的内功。

破局:土味方言里的传播智慧

“这样可不中哇!”师傅用蹩脚河南话教育违规阿姨时,围观群众笑成一片。

而他对18岁打工少年的那句“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不听警察叔叔的话,就要吃交通事故的苦。”更是把交通安全课变成了人生课堂。

“聊家常不是跑题。”师傅告诉我,“是要让当事人明白,他的安危系着整个家庭的悲欢。”这颠覆了我的认知。

过去,我总纠结于“权威表达”,却忽略了传播的本质是“抵达”。

师傅说:“宣传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让安全知识‘活’在群众的生活里。”

在4700期节目背后,我触摸到师傅的“破圈”法则:用泥地里的并肩而坐化解对抗,让“官话”变成“人话”,将法律条文熬成带着烟火气的“家常饭”。


警营“老司机”带飞计划

跟班结束前,师傅的三件“法宝”已深深刻进我的职业DNA:

“沾泥巴的脚底板”——最鲜活的故事永远生长在晨光熹微的街角

“有温度的规矩尺”——执法的刚性之外永远保留人性的弹性

“会共情的脑电波”——把话筒对准普通人的心跳频率

在返程的警车上,灼热的太阳直射师傅黝黑的脸庞,但这位用19年时光丈量城市脉络的老警察依旧专注地观察着每一个路口。我突然明白,所谓英模精神,不过是把平凡小事做到极致的坚持;而公安宣传的真谛,就是让百姓从这坚持中看见光亮。

带教手记:在流量时代点燃心灯

“穿上这身警服就是要扛起万家安宁的责任,永远记得在我们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平安期盼。”师傅的临别赠言,让我真正读懂了藏蓝制服下的生命刻度,每一次执法不是冷冰冰的“纠正错误”,而是守护每个生命个体。

作为宣警,我曾困惑于“流量密码”。现在懂了:最大的“爆款”,是真诚;最好的“算法”,是为民。

我需要反复练习的不是拍摄技巧,而是“看见人”的能力——能发现电动车后座少女紧绷的脚尖,能听出打工少年强作镇定的颤音。这种能力,比任何剪辑软件都珍贵。

未来的路上,当某天群众也唤我一声“泽哥”时,那便是对师傅教我的“法宝”最好的实践——用真诚延续真诚,以心灯点亮心灯,让警民连心桥永远畅通无阻。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故事永远发生在人民群众与警察相视一笑的瞬间。


英模们的光辉事迹

如明灯照亮前路

青年民警的蓬勃朝气

似新芽破土而出

通过跟班学习与岗位锻炼

他们不仅补足了短板

更在思想、能力和作风上

实现了全面提升

这是一次成长的蜕变

更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

愿每一位青年民警

在这片热土上绽放

属于自己的光芒

为公安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