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移动探头”、上门送暖……揭秘宁夏这个镇的治理艺术!
时间:2025-10-11 15:20来源:海原政法 宁夏法治报责任编辑: 安羽


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一张方桌,几杯清茶,干部和群众围坐一起——这不再是矛盾爆发的现场,而是问题化解的起点。

近年来,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探索出一套化解基层矛盾的“暖心实招”,让曾经的“烦心事”变成了如今的“连心桥”,为该县这一人口大镇、交通要镇、经济重镇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海原县三河镇是该县的人口大镇、交通要镇、经济重镇。

“移动探头”伸到村头 矛盾隐患早露头

“多亏了老李天天在村里转悠,不然我们两家为那点宅基地,非得吵翻天不可。”村民口中的老李,是三河镇众多网格员之一。他们就像一个个“移动探头”,每日穿行在村社的“毛细血管”里。这些由党员、退役军人、热心群众等组成的队伍,坚持每日排查,让“探头”延伸至村头巷尾、贴近群众身边。


治安保卫员对辖区开展巡逻工作

目前,在三河已经成立了15个治安保卫委员会和118个治安保卫小组,他们能在张家的争吵声变大前及时劝解,能在李家的田地界线模糊时介入。今年,像这样被及早发现的“火星子”就有596起,都在酿成“火灾”前被及时扑灭。


网格员为辖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

“尺子”量出公平 “家常”聊出温情

化解矛盾,光靠说理不行,还得用对方法。小河村的柳大爷曾是个“倔老头”,坚信邻居占了他家地,土地承包工作因此僵持不下。镇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来了,但他们手里拿的不是文件,而是卷尺和土地确权图。


三河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多方联调,解决群众矛盾纠纷

一行人直接来到地头,顶着太阳,一块一块地核对、一尺一尺地丈量。结果清楚显示:邻居并未越界。

“事实清楚了,但心结还没解开。”参与调解的干部回忆,“柳大爷还是觉得以前的地似乎多些,我们明白,他在乎的不是那几分地,而是心里那口气。”


心理疏导室内,司法所工作人员听心声、解心事

工作人员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坐下来,和他聊起了这片土地上几十年的收成和记忆,顺势解释了国家土地承包的相关政策。“我们得让他感觉,我们是来帮他解决问题的‘娘家人’,不是来执行命令的‘官老爷’。”最终,柳大爷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主动配合完成了土地承包的延包工作。

这把量地的尺子,量出了公平;那番贴心的家常,聊出了温情。


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征集民意

从“坐堂问案”到“上门送暖”民心在服务中凝聚

三河镇的干部们早已打破了“等纠纷上门”的旧模式。如今,“敲门行动”“院落会”成了新常态。干部们主动走进群众家里,养老钱够不够?排水沟堵没堵?打工的工资结清了吗?这些“小事”在拉家常中被一一收集、解决。

“调解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该镇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对化解后的矛盾进行定期回访,确保“药到病除不复发”;对尚未解决的,则持续跟进,防止“小伤溃烂成大病”。


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接待来访群众

数据显示,今年全镇成功化解纠纷369起,12345热线满意率高达97.1%,信访量显著下降……数字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家门口就有贴心人,心里感觉特别暖。”从精准排查到温情回访,三河镇用一套充满人情味的“组合拳”,让“枫桥经验”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这不仅是化解矛盾的技术活,更是温暖民心的艺术。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