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法庭工作人员正在为当事人提供立案诉讼指引服务 受访单位供图
从1995年的12.31亿元到2024年的20534.08亿元,经济总量跨越6600倍,书写发展的高度。
1985年、1997年、2017年、202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100亿元、1000亿元、1万亿元、两万亿元大关,见证跨越的速度。
202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4351亿元,同比增长21.8%,高出全国16.8个百分点,彰显开放的力度。
截至2025年6月,自治区各类经营主体达268.21万户,同比增长6.66%,激发市场的热度。
数字无言,发展有痕,新疆七十载奋进历程辉煌。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不移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一重要指示,为新疆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新疆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离不开法治的坚强保障。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政法机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五大战略定位”,坚持法治引领、民生优先,持续筑牢产业发展的制度根基,积极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与政策协同,系统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法治服务与保障能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出一条以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自贸法庭护航丝路发展
驼铃悠悠,穿越千年。西汉驼队手持都护府文书踏过沙海,盛唐胡商怀揣市舶司契书穿行西域。如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涉外法庭的一纸裁判文书,正成为新时代的“通关文牒”。
法治与开放,从来相辅相成。2019年至2024年,乌鲁木齐涉外纠纷案件数量曲线与外贸增速高度吻合——2023年案件量达峰之际,正是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00亿元大关之时。两条同步跃升的曲线,清晰勾勒出新疆从“通道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的战略升级。
2025年3月20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以下简称“自贸法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揭牌。这份献给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司法厚礼,创下中国司法史上一项新纪录:首次实现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基层法院的四级法院一体化入驻同一法务区。
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志栋(援疆)介绍,自贸法庭立足“一站式、全流程、专业化”目标,设立涉外、知识产权、商事等五个专业化审判团队,推出外国法查明、在线庭审、跨境调解直通车等多项诉讼服务。法庭成立五个月来,共受理各类案件2103件,其中知识产权案件167件,涉外案件33件。
2023年秋,乌兹别克斯坦供应商阿某通过中间人向新疆商户开某供应价值10.85万元的货物,开某称因物流原因未收到货物,故一直未向阿某支付货款。之后,开某虽出具了一份维吾尔语打印的《还款协议》并签字捺印,但阿某的权利实现因跨国距离、法律与商业习惯差异以及语言障碍陷入僵局。因自行维权受阻,阿某于2025年4月将开某诉至自贸法庭。
“涉外民商事纠纷在送达、法律适用及跨境司法协作等方面往往面临特殊挑战。”承办法官指出。受国际旅行限制及乌兹别克斯坦当地公证流程影响,阿某难以赴自贸法庭办理委托手续。法庭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跨境诉讼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服务的若干规定》,创新采用“多语言协同+数字化解纷+柔性调解”机制,调配通晓乌兹别克斯坦语的干警协助翻译,通过线上视频完成身份验证、委托诉讼见证,为跨境诉讼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突破地域限制,最终促成双方调解并保持合作意愿。
该案是自贸区依法多元化解涉外纠纷的生动缩影,也折射出区域开放进程中对司法服务保障的迫切需求。
“新疆在迎来更多经贸合作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日益增加的涉外经济纠纷,对域外法查明与适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自贸法庭负责人吕静雅表示。2020年9月,新疆大学与自治区高院共同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法律查明研究中心”,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首家专注涉外法律查明的机构,为区域法治合作奠定基础。自贸法庭引入该查明中心,推出“查明中心+法官团队”协同模式,建立覆盖中亚五国的法律数据库。通过高效整合司法数据与学术资源,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为社会各界提供便捷、准确的外国法律查明服务。
在纠纷化解机制方面,自贸法庭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引入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的调解资源,还精心培养本土涉外法治人才,推动尽快成立涉外法律服务专家人才库。自贸法庭开创先河,引进来自23个国家的63名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使这座丝路法务区拥有了“国际智囊团”。多元文化背景的专家深度参与涉外纠纷调解,为跨域商事争议解决注入国际化、专业化解纷智慧。
另外,自贸法庭创新建立“在乌外商投资企业法治服务港”,制定了《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片区法庭在乌外商投资企业法治服务港机制》,通过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实体化运行机制,依托自贸试验区263项改革试点任务,与司法行政、发改、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联动,构建覆盖外资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务体系。自2025年3月启动以来,该机制已在汽车销售、机场商业体入驻、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法治保障行动,为深化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持续注入法治动能。
开放不止步,法治不缺位。“自贸法庭的设立,标志着法治这一推动高水平开放的‘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正为新疆打造向西开放桥头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提供坚实支撑。”乌鲁木齐市中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筑牢产业兴旺根基
走进昌吉市公安局三工镇派出所,208面锦旗层层悬挂,如同一段无声而铿锵的荣誉史诗。自2009年获评一级公安派出所,到2023年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这支43年始终保持“零违纪违法”的公安铁军,用忠诚与坚守,筑起了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
盛夏的三工镇工业园区里,货车川流不息、机械交响轰鸣。而在“警企联防工作室”内,昌吉市公安局三工镇派出所所长魏锋刚刚促成一场合同纠纷的双方握手言和。企业人事经理由衷感叹:“民警驻点,就像是我们多了一位身边的‘法治管家’。”面对企业密集、人流交织的现实挑战,派出所传承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出“四联四合”工作法,让警务服务融入企业发展的肌理。
“自从辖区快递企业试点以来,‘三位一体’联调模式已推广至24家企业,做到了‘矛盾不出企’——普通纠纷内部化解,复杂问题联动处置。”魏锋介绍。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2024年辖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2%,治安案件下降8%;自2022年以来纠纷调解量逐年递增,累计成功化解191起涉企矛盾,助力打造辖区更多的企业实现“零发案”。
面对不断翻新的诈骗手法,派出所主动走进企业,开展反诈讲座与普法课堂,让员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发问”。“陌生链接不点击,转账汇款必核实”——法治意识如涓涓细流,正渐渐渗入企业运行的日常。一位企业负责人坦言:“派出所真正帮我们堵住了管理漏洞、筑牢了风险防线。”
知识产权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新疆吉木萨尔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蒜之乡”,其特产白皮大蒜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汉朝。又到收获时节,农户俯身田间拾起颗颗饱满的蒜头。然而,这片孕育优质名蒜的土地,也曾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局。
转变始于检察机关精准温暖的介入。2022年5月,吉木萨尔县人民检察院发现多家市场及电商平台公开销售所谓的“吉木萨尔白皮大蒜”,而此时本地新蒜尚未成熟。检察院随即协调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会议,推动地理标志使用规范与品牌建设。专业团队全面入驻,从包装、宣传到标准制定全程赋能,出台《吉木萨尔白皮大蒜地理标志产品标志使用规范》,通过电视、网络、机场大屏等多渠道传递“真蒜”宣言——让品牌在法治阳光下茁壮成长。
近年来,昌吉市人民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充分发挥“四大检察”职能,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通过“挂案”清理助力企业轻装上阵,设立“绿色窗口”快速响应企业诉求,“法律帮帮团”走进园区提供辅导,“送法进企业”帮助防控经营风险……构建出一套精准滴灌、全程陪伴的法治服务体系。
昌吉市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完善涉企案件快速响应机制,深化“挂案”清理与执行活动监督,以更高水平的检察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让法治成为产业腾飞的坚强翼护。
南疆振兴的法治路径
2015年11月,自治区党委召开成立60年来首次南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如今,这个“棋眼”正在法治的护航下,一步步落子生辉。
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胡杨抽出新绿,叶尔羌河的清波倒映着白鹭的身影,这帧帧画面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更镌刻着检察公益诉讼守护生态的法治足迹。
在和田地区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村民们俯身苗间,熟练地为梭梭嫁接肉苁蓉。“风沙从前像一头猛兽,年年吞掉我们的庄稼”,一位正在作业的村民擦去额角的汗水,手指轻抚过梭梭苗,“现在你看,沙子里真的能长出‘金子’!”
变化的背后,有一支看不见的法治力量在守护。近年来,和田检察机关深入治沙一线,针对非法开垦、毁坏治沙设施等违法行为,精准开展公益诉讼监督。推动建立了“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生态治理新机制,携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十余个部门,与阿里、乌鲁木齐军事检察院及科研院校联手,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司法屏障。
“绿色发展方式是连接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桥梁。”和田地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主任乔明举表示,“于田县持续构建集防沙、治沙、用沙于一体的沙产业链条——沙漠锁边工程稳步延伸,梭梭嫁接肉苁蓉变身‘沙漠金矿’,玫瑰与中药材复合经营显著提升土地效益。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共赢,正在法治框架下逐步实现。”
乡村振兴是凝聚民心的基石,更是推动南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和田市拉斯奎镇博斯坦阿勒迪村,一座昔日闲置的旧幼儿园如今焕然一新,变身成为热闹的拉斯奎镇博斯坦阿勒迪村妇女就业基地。厂房内哒哒的机器声不绝于耳,这座曾经被荒废的集体资产,如今已成为79名妇女实现安稳就业的振兴基地。
走进这间由教室改造而成的工坊,缝纫机排列整齐,员工们正在赶制订单。她们中既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妇女,也有年逾古稀的长者。70岁的托合提萨伊普罕·艾合麦提尼亚孜是工坊最年长的员工,一边照看家里的老伴儿,一边在这里获得稳定收入。“从家走过来只要五分钟,工资从不拖欠,还签了劳动合同,心里特别踏实。”她的话语朴素,却折射出法治保障下的民生温度。
“以前最让我们企业头疼的就是重复检查、多头管理,现在好了,‘综合查一次’实施以后,检查次数明显减少,工厂的负担大大减轻。而且所有检查事项都在网站上公开,整个流程越来越规范、透明。”就业基地负责人感慨地说。
“以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明确时间表与任务书,推动行政执法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跃升,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护航乡村企业发展。”和田地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和田地区地、县两级已设立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59个,聘请监督员50名,实现监督机构和专用印章全覆盖。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地区集中公布21个部门共342项行政检查事项,明确检查内容与频次上限,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同时,建立健全涉企投诉“受理-办理-反馈”闭环机制,自2023年以来办结投诉37件,整改率达到100%,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截至目前,和田地区登记在册经营主体总量达22.13万户,同比增长4.6%,其中企业数量增长11.6%,个体工商户增长3.6%。经营主体的稳健成长,正是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鲜明印证。
“当前,南疆多地正在法治框架下推进产业培育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实际、具有边疆特色的振兴路径。法治,不仅为南疆经济社会运行制定规则,更为共同富裕注入实实在在的底气与信心。”和田地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民主法治建设成就与展望”系列报道之四|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跑出富民兴疆“加速度”)
文/周翠芳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