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网线,连通万里之外;一场“云庭审”,化解跨国纠纷。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车排子垦区人民法院借助互联网庭审系统,成功在线调解一起原告在国内、被告远在非洲的农资买卖合同纠纷案,让相隔万里的双方当事人“屏对屏”沟通,最终在云端握手言和,以“零跑腿、零时差、零成本”的方式画上句号。
跨国欠款陷僵局,传统审判遇挑战
2025年7月,兵团第七师辖区内某滴灌带厂将一名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诉至法院。据原告起诉称,被告在其工厂采购了一批滴灌带、水带等农用物资用于日常生产,2022年4月货物交付后,双方约定的付款期限届满,被告却迟迟未支付剩余货款,经原告多次催要,截至起诉前,仍欠货款数十万元,给原告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发现被告目前长期居住在非洲,无法到庭参加诉讼。按照传统审理方式,案件审理进程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滞,不仅原告的合法权益无法及时得到保障,被告也可能因缺席审理而承担不利后果,矛盾纠纷将难以实质性化解,纠纷陷入“两难”境地。
智慧司法破壁垒,“云间庭审”架桥梁
“案子不能僵在地图上,更不能让空间距离阻挡公平正义的实现。”承办法官决定换个思路——“让网线替飞机跑”。经与当事人反复沟通,并征得双方同意后,承办法官果断启动互联网庭审系统,一场跨洲的“云调解”被提上日程。
承办法官提前通过视频、邮件等多种方式与远在非洲的被告取得联系,耐心指导其熟悉线上参审流程,并贴心考虑到中非时差,将开庭时间安排在双方都方便的时段,确保“云庭审”顺利、公正、高效进行。

隔空对话促和解,法理人情两相融
庭审当天,视频信号准时连通。屏幕一端是焦急等待的国内原告,另一端是远在非洲的被告。在承办法官主持下,被告对欠款事实予以认可,并坦诚解释因海外项目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并非故意拖欠。
承办法官转向原告说道:“他承认欠款,也说明了困难。一个人在非洲打工不容易,人生地不熟,遇到周转问题也是常有事。”
原告语气缓和了些:“我也不是不通人情,只要能有还款保证,分期可以商量。”
承办法官接着对被告说:“理解归理解,但咱们法律上讲,按时付款是合同义务。我建议咱们争取今天拿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分期方案,把这事彻底了结,行不行?”
被告连连点头:“行,谢谢法官,谢谢原告理解,我一定按约定还。”

线上签署即时生效,高效便捷获点赞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屏上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被告分期付清全部货款。调解协议通过电子签名实时确认,即刻发生法律效力。
“真没想到,案子能这么快解决!太感谢法院了!”原告如释重负。被告也由衷感叹:“感谢法院为我们提供这么人性化的解决方案,既解决了问题,也省去了我跨国奔波之苦。”
“无论当事人身在何处,法院都要尽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承办法官这样说道。此案的成功调解,是兵团法院系统深化智慧法院建设、依托现代科技提升审判效能的典型实践。借助信息技术,法院有效破解了当事人地域分散、参诉不便等难题,大幅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解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