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打破“管辖墙”!看兵地跨区域检察协作如何守护生命河湖
时间:2025-11-20 11:41来源:兵团长安网责任编辑: 李鸽

秋风拂过博斯腾湖水面,卷起芦苇丛中白绒绒的花穗;水鸟振翅掠过低空,翅尖偶有飘落的花絮——这幅秋日图景,正是“西塞明珠”最鲜活的模样。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博斯腾湖的生态平衡牵动着南疆生机。滋养它的生命脉络里,开都河尤为关键。

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第二师分院(以下简称“第二师检察分院”)检察官来此开展“回头看”,仔细查看河道治理后的水质与岸线情况,恰巧遇上沿着河边溜达的老张。

“检察官同志,你们又来啦!”老张笑着迎上前,手指向清亮的河面,语气里满是感慨,“以前啊,这河就是‘这不归我管’‘那不归我管’,结果河里的垃圾到处飘。现在你看,水清澈见底,芦苇花穗飘得自在,我也爱在这河边散散步。”

老张的话,道尽了开都河曾经的治理困境——因跨区域管辖壁垒,河流垃圾污染问题迟迟得不到根治,不仅影响了开都河的水质,更间接威胁着博斯腾湖的生态。为此,2023年5月,兵团第二师检察机关和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检察机关建立了开都河流域检察协作机制,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凝聚兵地检察合力,明确线索共享、联合取证、同步监督的工作流程。

“这股协作守护的力量,也延伸到了博斯腾湖的每一条支流。”第二师检察分院检察官李方洲介绍。今年5月,焉耆垦区检察院收到线索:黄水沟堤防工程施工留下的临时道路仍未恢复,造成湿地植被枯萎、土壤结构受损。因“地域属地方、发包方属兵团”的问题,生态修复工作拖了五年未能完成。

受案后,兵地检察机关依托《关于博斯腾湖流域保护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的意见》,打出“协作+科技”组合拳,即利用定位技术、遥感影像比对等,精准测定待恢复的湿地区域面积,在此基础上又通过联合取证、协同整改,推进生态修复。如今再去黄水沟,裸露的道路已覆满植被,水流干净顺畅地汇入博斯腾湖。

除了跨区域难题,渔业养殖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检察机关同样用心化解。因水质优越,博斯腾湖还盛产各种淡水鱼,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近年来,部分养殖户为保护鱼苗,在鱼塘支起细密的雾网,而鸟儿难以察觉这隐形“陷阱”,频频受伤。生态保护和养殖收成拧成了疙瘩。

“这一片鸟多,总飞来抓鱼苗,我不用雾网,一年收成就没了!”今年5月,在焉耆垦区检察院召开的听证会上,养殖户姚某某激动地站起来,语气里满是委屈。

“鸟儿吃鱼是天性没有错,大家保护鱼苗也没有错,但是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面对养殖户的情绪,检察官没有急于反驳,而是抛出一个问题,并在听证现场做起仿真鸟撞击实验:仿真鸟撞上合规网眼防鸟网后顺利弹开,撞上细密雾网却被牢牢缠住、无法挣脱。检察官随后又播放了鸟儿被雾网粘住垂死挣扎的真实画面,在场的养殖户纷纷陷入沉思。

“我愿意更换合规防鸟网。”一名养殖户举手表态。“要是在网上系上反光的彩色布条,鸟儿远远就能看见,能区分哪是鱼塘哪是湖泊。”养殖户纷纷参与进来,分享着自己的“土办法”。检察干警则趁热普法,细致讲解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合规防护措施,群众智慧与法治建设在此刻实现积极融合。

“近年来,我院始终聚焦博斯腾湖流域生态保护的关键问题,以‘丝路行・益启护’公益诉讼检察品牌为抓手,用法治筑牢守护屏障。”第二师检察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成国军介绍,2023年以来,兵地检察机关联合巡河350余公里,修复生态湿地8.4亩,疫木防治补植更新达8684亩,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宣讲100余次。这颗“西塞明珠”的生态底色,正在“检察蓝”的守护下愈发鲜亮。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