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走近丁宇翔”系列报道4——淬火成钢:病痛中的法治践行
时间:2025-10-28 11:26来源:北京政法责任编辑: 安羽


《人民法院报》20251024日报道

20211130日,一个平平常常的冬日,却是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二庭庭长丁宇翔的人生至暗时刻。

凛冽的寒风扑打在脸上,丁宇翔攥着检查报告的手,指节都在发抖。CT片上3.8×2.7厘米的阴影,配上肺癌晚期的诊断,像一把冰冷的钳子扼住了他的喉咙。

彼时,北京金融法院一号案蓝石资产案的240余份证据堆成了小山,创业板某龙头上市公司证券欺诈案的数千名投资者还在群里追问啥时候能开庭。丁宇翔的独子刚上初二,妻子得知噩耗后哭得撕心裂肺。平日里冷静坚强的丁宇翔,第一次感觉到天塌了。

暗夜寻光,绝境中点燃希望

“生存期大概在1113个月,医生口中的这个数字似晴天霹雳,将丁宇翔全家拽进了绝望。

很快,丁宇翔就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输液管里的药液一滴滴往下落,滴答声在寂静的病房里格外清晰。丁宇翔总忍不住胡思乱想:爸妈怎么办?儿子还没长大,他怎么办?手上那些复杂棘手的案子怎么办?

恐惧、焦虑和绝望像潮水一样将丁宇翔包围。有天夜里,妻子回家取换洗衣物,他趁着病房里只有自己,偷偷给同事发消息,每条信息都写得格外细致,蓝石资产案的关键证据还要过一遍,尤其是司法审计结论需要认真地反复研析”“代表人平台的技术对接要盯紧,记得让技术团队核对交易日志”“投资者的损失核算表,我标了几个需要重点核查的数据,在Excel表格的备注栏里。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盯着屏幕的他,眼眶突然发热,眼泪滑落到脸颊:我,回不去了吗?

儿子打来视频电话,总是说:爸爸,你不在家,家里很冷清,我等你回来。丁宇翔强压着喉咙里的哽咽。挂掉视频后,泪水把枕套浸湿了一大片。

生命的力量,总是藏在熬过去的苦难里。丁宇翔不会放任自己沦陷在痛苦中。在无数个难眠的夜里,他眼睁睁地感受着恐惧将自己淹没,又倔强地憋着气浮出水面。

命运递来的苦难,咽下去,消化掉,便成了直面生死的底气,化作了看清世事的通透。“既然生病了,就积极接受治疗;既然时间有限,就做些有意义的事,尽可能不留遗憾。”丁宇翔说。

妻子回忆:“应该是想通透了,他特意叮嘱我,不要因为他生病而搞特殊,该上班上班,该做饭做饭,咱们还像以前一样,别让家里变得死气沉沉的。”

在丁宇翔的坚持下,家里的生活慢慢恢复成往常的模样。妻子看着他努力调整心态的样子,原本紧绷的心也渐渐放松下来。但她不知道,丁宇翔早已写下了一个“愿望清单”:

1.回老家陪父母一段时间;

2.陪爱人、孩子出去旅游一次;

3.审结乐视网的案子;

4.审结金融衍生品的案子;

……

丁宇翔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要和时间赛跑了。

病榻执槌,扛起司法担当

第一次化疗的副作用,比丁宇翔预想的更猛烈。药物注入静脉的第三天,他开始剧烈呕吐,吃什么吐什么,喉咙里的灼痛感整夜不散。一周后称体重发现,掉了12斤,原本合身的法官制服套在身上,松松垮垮的,像挂在衣架上一样晃荡。

医生脸色严肃地要求丁宇翔必须卧床休养,不能再劳累了,同时建议他修心养性,学学乐器、养养花,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对身体恢复有好处。

丁宇翔试着遵医嘱调整生活。他买了一把吉他,跟着网上的教程学,可指尖刚碰到琴弦,脑子里就冒出蓝石资产案的庭审提纲,想着“这个质证环节还得再完善,要把证据链理得更清晰”。他还买了几盆绿植,可经常忘了浇水,没过多久,绿植就蔫了。他苦笑着对妻子说:“我这人,好像除了办案,别的都做不好。”

既然静不下来,丁宇翔决定换一种“休息方式”。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医生都说了让你卧床,你怎么还想着工作?”

丁宇翔耐心地劝妻子:“我不是要去开庭,就是想看看案卷,写写判决思路。盯着天花板也是躺着,看案卷也是躺着,还不如做点有用的事。”

丁宇翔把笔记本电脑拿到床头,左手手背扎着输液管,药液顺着管子缓缓流入体内,右手则在键盘上缓慢敲击。化疗的副作用使他视物模糊,他就把电脑字号调到“初号”,屏幕亮度调到最高;肿瘤负荷大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医生要求“绝对卧床,腿要架高30,他就把枕头垫在腰后,半躺着用电脑工作。

化疗间隙,身体稍微好受点的时候,他就打开手机视频,和团队成员开线上法官会议。团队成员看着他疲惫的样子,忍不住劝道:丁庭长,您先好好休息,这些事我们先盯着。可他却摇头:这些案子都很关键,耽误不得,咱们得抓紧时间,不能让当事人等太久。

丁宇翔在化疗期间参加线上合议、法官会议20多次,甚至趁着身体稍微好转的时候回院开了4次庭,审结各类案件20余件。其中,最难的是蓝石资产案的关键庭审。

那是20226月,丁宇翔化疗后很虚弱,同时又有肿瘤的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医生要求坐轮椅三周。妻子劝他申请延期:你现在连站都站不稳,怎么开庭?他却摇头:蓝石资产案的当事人从外地赶来,律师也准备了半个月,不能因为我耽误。

到了法院,丁宇翔让妻子把轮椅藏在侧门:别让当事人看到。随后,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慢慢地挪进法庭,每走一步都要忍受腿部的胀痛。

法袍遮住了他浮肿的腿,却遮不住额头的冷汗。四个小时的庭审,除了中间休庭一次,他始终挺直腰杆坐在审判席上,声音虽然沙哑,却依旧清晰有力。休庭时,他扶着审判椅,费了很大力气才勉强站起来。同事扶着他走回办公室,他已疲惫得说不出话来。

庭审中,他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时将双腿架高30度以防血栓脱落。要是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可能马上就没命了。庭审后,丁宇翔也很后怕。但作为审判长,他除了撑下来,别无选择。

20221231日,蓝石资产案的判决终于落地。这份厚重的判决书,探索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法律适用,针对业界广泛关注的中介机构承担多少责任问题,摒弃了传统的一刀切全额连带责任模式,而是根据中介机构的过错程度,精细划分了承担金额。审判长栏里手签的“丁宇翔”三个字,力透纸背。

以笔为舟,信步法治星河

化疗最难熬的阶段,丁宇翔被剧烈的副作用裹挟:味觉失灵导致粒米难咽,药物神经毒性导致整夜辗转难眠,喉咙肿胀到发不出完整的音节,身体的溃败叠加着精神的压力,每一秒都像在亲历酷刑。

“最难熬的时候,专注于写一篇文章,能让我忽略掉一部分的病痛。”丁宇翔说,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不如写点东西转移注意力”,于是开始梳理证券发行交易中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

那些零散的思考、乍现的火花,在无数个与病痛拉锯的日夜中,慢慢凝结成连贯的文字。文章发表后,同事们的转发和点赞像一束束光涌来,更让他心头一暖的是年轻法官的留言:“丁庭长,您的文章把复杂的问题讲得透彻,帮我解开了好多实务中的困惑!”这些来自专业领域的认可,这种被需要的成就感,让丁宇翔在身心俱疲的绝境中,获得了又一份支撑的力量。

他的独著《个人信息保护纠纷理论释解与裁判实务》,也是在化疗间隙反复修订完成的。这本书涵盖了个人信息保护纠纷的常见类型、裁判规则、典型案例等内容,出版后成了该领域司法实务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患病前,丁宇翔每年能写出五篇学术论文,得病之后,每年在繁忙的审判工作之余,他还能写出至少一篇论文。他说:“有人喜欢追剧、旅游,我的休息方式就是读法学书籍、研究案子、写法学文章。”

“现在心思更纯净、心态更放松了。以前遇到复杂案子会紧张焦虑,担心办不好;现在直面过生死,反而不紧张了,我就专注于事情本身,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问题,反而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心态的转变让丁宇翔的身体状态也越来越好,“重度化疗时每天只能睡着一两个小时,返岗工作后调整作息,现在每天能睡七个多小时,近三年的睡眠质量是十年来最好的。”

“丁庭长生病之后,把更多心思用于培养年轻人了,更加彻底地无私奉献,心心念念的全部都是别人的事。”法官助理曾巧艺说,返岗后的丁宇翔花了更多时间在年轻法官身上。

一次聊天,丁宇翔动情地说:“我现在身体不如以前了,可能未来无法再做到的事,希望还有你们、有更多人继续完成。”大家听了心里都不是滋味,纷纷说:“丁庭长,您别这么说,您身体会越来越好的,金融法治事业还需要您一直奉献呢!”

如今,47岁的丁宇翔早已冲破“13个月的生命魔咒,他的睡眠状况和健康指标逐渐好转,血液指标早已全部正常。

在北京金融法院,没有一个案子是简单的。可偏偏是这种不简单,最能点燃人的斗志。”谈及绝境重生的秘诀,丁宇翔坚定地说,“人的精神状态是良药。我的经验很简单——能工作,就工作。因为干喜欢的工作能够唤醒人的斗志。”

“能工作,就工作”,这是丁宇翔的人生经验,更是他日复一日的行动。每天清晨六点半,北京金融法院办公楼的走廊还带着几分静谧,他的身影就已出现在办公室,开启一天的工作。繁忙而高效的节奏,他得心应手,乐在其中。

从年少时法治初心的悄然萌芽,到燕园求学时对法治精神的深刻领悟,再到病榻之上仍笔耕不辍的执着坚守,丁宇翔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是顺境中的高歌,而是逆境中的笃行;真正的坚守,从来不是口号里的滚烫,而是日复一日的躬身践行。病痛如淬火,淬炼坚不可摧的法治信念;岁月似砺石,砥砺践行正义的铿锵步履。这便是一名人民法官在苦难中淬火成钢、用生命践行法治的赤诚与担当。

来源/《人民法院报》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