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兴安
碧波林海映衬着蜿蜒的边境线
这里既是北方生态的绿色屏障
也是民族交融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
内蒙古兴安边境管理支队牢固树立
“党建引领边境治理”理念
以深化推进红色边疆党建带
红色边关平安带
“两红两带”建设为抓手
深入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业务发展
推动边境地区治理效能
与服务水平双提升
为北疆高质量发展注入
源源不断的活力
党建领航,凝聚强边固防合力
清晨,一支支巡边队伍穿梭在山川、林海之间,宛如一道道移动界碑,坚不可摧。这是兴安边境管理支队联合管边成员单位部署开展的“同心筑边防合力守国门”主题党日活动,在移民管理警察的带领下,成员单位共同完成了“同巡一次边”的庄严任务。
边疆稳固,固在勠力同心。近年来,兴安边境管理支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殷嘱托,充分发挥“四进两任”作用,主动当好促进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主力军”“联络官”“宣传员”,协调管边各方提认识、搭平台、建机制、促整合、保落实,精心设计“金马鞍护旅警务驿站、三岔智慧型边境检查站、1326和1363抵边警务室、阿尔山市边境管理服务中心”等“平安边境线”建设项目,助力基础固边、保障稳边、产业兴边、团结戍边。
民心安边,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金秋送爽,层林尽染。兴安盟阿尔山市的山与水、光与夜,成为游客心中向往的旅行目的地。景区内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雪城义警”则格外引人注目,“阿尔山四季都很美,随着游客增多,我们的工作也要更加细致,比如游客走丢、景区发生纠纷等警情,需要我们及时协助处理。”雪城义警刘风丽说道。
百姓安心,就是边境辖区最美的风景。在这里平安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游客脸上安心的笑容,近年来,兴安边境管理支队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边境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建立“社区民警+司法所民警+居委会主任+义警”“边管民警+解放军官兵+民兵+护边员”等多种形式的社区警务团队,广泛吸纳驻地党员群众、企事业单位职工等力量,组建“雪城义警”治安联防协会、“守望草原巡防队”两支队伍,参与平安边境创建,打造边境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创新驱动,积聚特色品牌势能
“真没想到咱民警这么快就帮我把被盗的自行车找到了,太感谢了!”看到失而复得的自行车后,驴友周某连连道谢。随着近年来边境旅游业的兴起,阿尔山市外来人口呈井喷式增长,辖区各类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如何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怎样提升服务质量,兴安边境管理支队主动作为,以“共治”破解“难治”,以“小案”累计“大安”,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举旗帜、当先锋、筑堡垒。在边境社会实践中,兴安边境管理支队坚持以“抓党建、带队建、促中心”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红色边疆党建带、红色边关平安带“两红两带”建设,创新推出“党建+服务+治理”“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建品牌,探索通过党建联建、相同体量单位对抗竞赛推动区域性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党建引领边境治理能力提升的新格局。
智慧赋能,构建立体防控体系
“请看摄像头,核验成功。”车辆进入检查站查验区后,驾驶员将身份证在距离人证核验闸机40厘米处“闪”了一下,仅用5秒便完成了身份核验,整个通行过程不到2分钟。这是科技赋能为边境检查工作带来的新变化,面对日均查验车辆超千次的三岔边境检查站,不仅极大的提高了通关效率,人、证、行李核查也实现了全过程无死角。
近年来,兴安边境管理支队坚持将科技兴边战略融入强边固防布局,将现代化科技与传统管边手段深度融合,构建“45554”边境管控体系,建成以智能化检查站、环边境管理区立体化技防体系、警航队、数研中心等为核心的“力量体系+技防体系+指挥体系”融合发展管控模式,提升边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化戍边,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走进兴安边境管理支队戍边文化园,一幅幅记录着戍边人风雪巡边、服务群众的珍贵历史影像,引来众多游人驻足。这是今年该支队建成的兴安盟首个以戍边文化为主题的公园,集国防教育、党性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不仅可以一站式了解我国边界的基本常识、边疆概况、国防知识,还可以沉浸式感受厚重而充满奉献精神的戍边历史。
边关满文香,警苑绽芬芳。近年来,兴安边境管理支队认真探索戍边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着力打造“戍边文化”名片,构建以“红色文化、戍边文化、铸魂文化、职业文化、党建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红色边关文化“六大体系”,建成“戍边文化园”“戍边卫士之家”、升级11个基层单位文化场所,打造“初心·使命”“兴边前哨”“北疆枫桥”“红色石榴籽”红色边境文化阵地,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旗所指,行之所向;边关所需,力之所聚。兴安边境管理支队不断创新边疆党建新路径、新方法,推动边疆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更高质量的发展,在祖国北疆书写下守边固边、兴边安民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