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天气略带寒意,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戈壁上,构成一幅温暖而宁静的画面。
从额济纳旗城区向西北行驶,车窗外的景色由绿渐黄。穿过沙丘、跨过戈壁,导航上叫“马鬃山”的地名终于出现。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最西部的一个苏木,地处内蒙古、甘肃交界,在方圆1.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40余户人家散居其间。就在几乎看不到人影的戈壁深处,有一处蓝白相间的院落格外醒目——那是马鬃山边境派出所。所长宝音纳,已经在这里坚守了7年。
快递入村
3000个快件的“警邮接力”

马鬃山边境派出所地处中蒙边境一线,辖区信号盲区多、牧民们居住分散。在这个距离额济纳旗城区310公里的地方,就连收发快件,都成了牧民们的“心头事”。
宝音纳说,过去,邮政投递快件仅能抵达苏木所在地,牧民取件须驱车往返,就连好不容易学会网购的老人,也常因收不到快件而烦恼。遇上大风或降雪天气导致快件滞留,急需的药品和生活物资等不能及时送达也是常事。
“一定得让快递送到家,不管多远。”为了解决牧民们的困难,2021年,宝音纳经多方咨询、协调,牵头组建“警邮便民转运队”,制定“邮政送件到苏木、民警接力送上门”的流程,还立下“独居老人包裹优先送”的铁规矩。过去几年,派出所累计为牧民群众派送快件3000多件,代寄物品800余次。
“民警们不仅给我们送快件,还帮忙买菜带药、查看水电、添补柴火,城里面的服务便利,我们都享受到了。”字里行间,满是牧民们的感激之情。
科技助力
无人机点亮牧民生活

“用你这小玩意真能找到羊?”看着宝音纳捣鼓着手里的黑盒子,牧民格西格道格陶起初半信半疑。说话间,一台无人机升上了天,几分钟后,屏幕上就出现了许多移动的白点。
“来,过来看,这些就是你的羊。”
格西格道格陶凑近一看,立即瞪大眼、摸着后脑勺憨笑道:“哎呀,看得可真清楚!”
“无人机是个好东西,我一个人会可不行,要让更多的牧民当‘飞手’。”2020年,宝音纳自学无人机操作后,便将技术带到牧区,帮助牧民学习和使用无人机。

如今,无人机放牧让马鬃山苏木的牧民每年省出三分之一的人工成本,牲畜走失率下降90%。针对牧区“无网”困境,他多次对接移动公司,带技术人员翻山越岭排查盲区,推动80%的牧民家里通了网络。
“孩子们放假能视频聊天,曾经‘无聊’的牧区,成了舍不得离开的家园,挺好。”宝音纳笑着说。
智能管控
筑牢边境线上的“智慧堡垒”

马鬃山边境派出所周边矿点多、流动人口密集,偷挖盗采一度成为治理难点。“过去巡边全凭‘硬跑’,如今有了科技助力,守边有了‘天眼’,管控又快又准。”这是民警们对边境治理的直观感受。
2023年,派出所组建成立“大漠无人机警队”,通过航拍、航巡等飞行作业,让边境管控实现“空中覆盖”。在此基础上,宝音纳牵头搭建“巡边平台”,整合辖区矿点信息、流动人口数据等各类资源,实现智能预警、精准调度。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推送预警信息上万条,成功劝返误入边境人员100余人,抓获逃犯8名,破获偷挖盗采等相关案件6起。科技已然成为边境线上的“智慧眼睛”,既守住了国门安全,也护好了牧民的安宁生活。

快递进家、网络覆盖、无人机巡边
阿拉善戈壁“民生三件套”
让边境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这是一份稳稳的幸福
一份守护的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