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0名重庆农民工向利川某酒店讨薪未果,向东城街道平安办求助。平安办迅速组建专班,联动施工方、酒店方与农民工代表协商,最终促成各方达成履约协议。
“专业高效破僵局,法理柔情护公平。”近日,居民魏某将一面金灿灿的锦旗送至湖北省利川市东城街道综治中心,紧握工作人员的双手哽咽道:“是你们让我在本已绝望的处境中重见光明!”这温情一幕,正是东城街道探索基层善治的生动缩影。
从街头意外调处到田间纠纷化解,从工亡赔偿保障到校园矛盾处置——东城街道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多元力量参与”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打造“矛盾化解终点站”。
一条短信连民心:从“求助无门”到“柳暗花明”
2025年7月29日,东城街道平安办收到市民陈某的致谢短信。此前一个月,陈某因意外事故赔偿纠纷求助无门,正是街道的高效调解帮他解了困。
2025年4月8日,陈某在龙船天街被儿童游乐电动车撞倒,家属急于送医未保留证据。后续与经营者、监护人协商赔偿时,对方推诿责任或质疑伤情关联性,协商无果。
“没证据没报警,对方不认账,真是走投无路。”陈某回忆时仍心有余悸,经邻居建议,他抱着最后希望走进东城街道综治中心。
调解员李大姐当即登记并启动联动机制,半小时内平安办、司法所、派出所人员齐聚“会诊”:民警调监控,法律顾问析责任,工作人员联游乐公司讲法规。
“我们聚焦解决问题而非追责。”李大姐的话让三方平静。经一下午调解,达成协议:陈某先治疗,出院后凭票据按责任比例核算赔偿。陈某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机制创新聚合力: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过去纠纷涉多部门难决断,专业问题光靠热情解决不了。”东城街道平安办坦言,基层矛盾“小事不小”,单部门力量难以彻底化解。
为打破这一困境,东城街道积极探索,构建起“综治中心平台+平安办吹哨+多部门报到机制兜底”的多元调解体系,有效整合分散资源,形成协同治理合力。
综治中心是“神经中枢”,“一站式受理”窗口、调解室等布局清晰,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中心建立“受理—分流—调处—反馈—回访”闭环机制,确保纠纷有跟踪有结果。
“平安办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则保障了跨部门联动不流于形式。今年以来,东城街道综治中心累计接访群众300余人次,牵头办理事项89件,成功调解88件,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回访群众满意度达100%。
三重维度显温度:从“案结事了”到“事心双解”
“调解要既解‘法结’又解‘心结’。”东城调解员秉持此理念,从护民生、破僵局、护幼苗三维发力,让调解充满温度。
2025年6月,东城二手市场一工人坠亡,家属与市场方对峙。综治中心启动应急机制,政法委员带队联合司法所、人社中心介入:析法规算赔偿,安抚亲属,协调先行垫付费用。三天后双方达成协议,市场方一次性赔付,家属配合后续手续。
2025年6月,长堰村两小组因修路占地补偿争执,“产业路”停工。调解专班实地勘测、走访12户村民,晓以利害。最终一组让地、二组同意统一补偿标准,道路顺利施工,被村民称为“连心路”。
2024年末,辖区小学意外事件引发四家庭争执,影响孩子上学。街道组织“圆桌调解”,民警还原事发经过,法律顾问讲未成年人侵权法规。家长们放下争执达成协议,孩子们重归于好。

2024年6月,东城平安办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调查村民反映的土地边界问题。
扎根基层固根基:从“被动调解”到“主动预防”
“矛盾化解要抓早抓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胡爱民表示,街道升级综治中心硬件,更建“矛盾预警机制”:网格员入户采信息,大数据研判预警。今年5月,通过预警介入化解某小区3起物业缴费纠纷。
在综治中心,一套高效的“矛盾预警机制”持续运行。网格员每周入户走访,将发现的邻里纠纷、安全隐患等信息录入系统;依托大数据平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对可能升级的矛盾提前预警。今年5月,系统发现某小区连续出现3起物业与业主的缴费纠纷,综治中心立即联合住建部门介入,督促物业提升服务质量,并组织业主代表协商,避免了矛盾激化。
18个村(社区)的“调解驿站”成为家门口的“说理地”,退休干部、老教师等任调解员,180名“法律明白人”解疑问、化纠纷。“下楼就能评理,太方便了!”居民刘大妈称赞。
“让每声求助有回响,每起纠纷显公平。”胡爱民的话道出初心。多元联动的“东城模式”,正书写着基层善治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