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背后是踏破鞋底的坚守
博白县旺茂镇综治中心基层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一天

旺茂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在化解矛盾纠纷。
民之所盼,安居乐业。近日,记者跟随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旺茂镇综治中心干部,亲历基层工作者为平安建设履职尽责的一天。清晨7时30分,距上班还有半小时,7名综治干部已提前到岗,化解矛盾纠纷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昨晚他们联合司法行政等部门挑灯夜战7个小时化解的地界纠纷材料需要整理归档,有一两起当天没能及时化解的纠纷需要录入“矛调在线”系统……正当大家开始忙碌时,“叮铃铃”电话铃声急促响起——
“是综治中心吗?东平镇的庞某堵在我们公司项目工地门口,说施工队清表时毁了他家的‘封堆’(用土或水泥堆起的坟头,表示该处已经有人占用),不让施工队开工。请你们帮忙调解。”电话是博白县某公司相关负责人打来的。旺茂镇综治中心主任吴奇茂随即带领同事陈明及司法所工作人员李娜,携带调解记录仪赶赴现场调解。
为化解这起纠纷,当日8时到10时30分,吴奇茂等3人往返工地与综治中心两趟,全力推进协调工作。他们先是陪同庞某挑选新的“封堆”位置,既满足其诉求,又确保符合政策情理;随后与项目经理核算迁建费用、协商补偿金额。最终,企业承诺承担“封堆”迁建全部开支,并额外补偿2000元,庞某认可方案并停止阻拦施工。双方握手言和,当场签订和解协议。
上午11时许,吴奇茂等3人刚回到综治中心,还没来得及歇口气,旺茂村村委会的求助电话又打了进来:“我们村张某家的稻谷,被大寿村王某家的牛吃了,两人吵起来了,谁都劝不住。”吴奇茂和同事抓起记录仪就往旺茂村的稻田赶。抵达现场时,张某正举着被踩烂的稻穗向王某讨说法。他情绪激动地说对方的行为导致自己预计少收400多公斤稻谷;而王某攥着牛绳,对这一说法表示不认同。
吴奇茂没急着劝架,先蹲在稻田里,顺着田垄数被踩倒的稻穗,再掏出手机查今年稻谷的市场价,然后起身对他们说:“老张,你被踩的稻子也就一分地,按产量算没到400公斤,损失大概1300元;老王,牛是你家的,没拴紧跑出来吃了稻子,责任肯定在你,但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别为这点事伤了和气。”
有理有据的话一下子说到两人心坎上。王某当即掏出1300元现金递给张某:“是我没看好牛,对不起,以后我肯定把缰绳拴得牢牢的。”张某摆摆手说:“算了,下次注意就行。”短短半小时,这场跨村农户的侵权纠纷就平息了。
14时,刚吃完午饭,吴奇茂又接到辖区三清村村民代表的电话:“我们在和博白某有限公司谈风电项目征地和租地事宜,现在卡在租金上了,每亩400元,大家觉得太低,谈不拢!”征地问题是基层治理的“硬骨头”,牵涉十几户村民的长期利益,吴奇茂不敢耽搁,立刻联系司法所工作人员李娜驱车前往三清村。
赶到三清村委会时,村民代表和企业负责人正各执一词——村民说:“周边物价都涨了,400元太少,不够贴补开销。”企业负责人则认为,“按照市场价格就是这个标准,再高公司也承担不起”。
针对双方分歧焦点,调解人员从档案袋里掏出周边乡镇的风电项目协议:“你们看,隔壁镇去年的项目,租金也是每亩400元,但企业额外帮村里修了灌溉渠,解决了村里农作物灌溉用水难题。我们能不能照这个思路谈,租金不变,企业帮村里改善一下基础设施?”
这个提议让双方都动了心。从15时到19时,调解团队陪着村民代表细算长期收益:不仅租金稳定有保障,修路后拉粮食、买农资也会更便捷,长远来看十分划算。另一边,调解团队与企业协商基础设施细节,最终确定企业帮村里修一条300米的水泥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当双方在协议上签字时,已过19时。
“基层调解没捷径,无非是多跑几趟路、多说几句话、多站在群众和企业的角度想问题。”回到综治中心,吴奇茂没有马上下班回家,而是把当天3起纠纷的调解记录整理好,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广西法治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