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设备允许使用但不得转移,所得部分收益用于清偿工人工资。”2024年8月,黑龙江省嫩江市人民法院坚持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在办理某面粉企业破产案件时,创新采用柔性司法举措,成功实现企业生存与工人权益保障的“双赢”效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并对执行改革相关工作作了部署。近年来,嫩江市人民法院持续深化“集约分段分流”执行改革效能,主动融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执前活封、执中和解、执后修复”全链条执行组合拳,护企业保民生,绘就了法治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执前活封,让资产“活”起来
“感谢法院让我继续养着这批山羊啊,现在活羊不值钱,如果全卖了我就没活路了,就更没法还钱了!”
原来,养殖户李某因经营不善拖欠饲料供应商57万元,虽达成分期还款协议,还有20万元未还,供应商无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立案后,执行法官在距离市区100公里外的养殖场找到了李某,并对其养殖的500余只羊进行清点、标记。但当时活羊出售价格比较低,如全部扣押,可能导致死亡、减产等情况发生。嫩江市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兼顾申请执行人权益与被执行人生活,迅速组织双方当面调解,最终允许李某继续经营养殖场,其销售产生的收益定期存入法院监管账户用于分期还款,促成双方再次达成和解。
嫩江市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实地清点羊只数量
“执行工作不能简单地一‘封’了之。我们得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灵活用好执行方法。这样不仅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又为被执行人保留一条‘生命线’,让他们能够继续经营,逐步清偿债务。”嫩江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袁春风说道。
2023年3月,嫩江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合作方工程款和供应商货款,被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深入调查后发现,若机械拍卖,变现周期长,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导致项目烂尾,企业丧失最后“造血”能力,已购房业主的权益也将难以实现,债权人能收回的款项极其有限。
为扭转“项目烂尾、企业垮台”局面,执行法官突破传统“死封”模式,允许企业销售,监管售房款,优先偿还本案债务,并解封对应房屋,确保购房者顺利办理过户,实现多方共赢局面。
从“死资产”到“活水源”,嫩江市人民法院大胆创新,制定了详细的资产监管方案,明确监管人员职责,定期对“活封”资产进行检查评估,防止资产被恶意转移或损毁。同时,建立执行当事人沟通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执行工作公开透明、公正高效。
自2023年1月,推行“执前活封”举措以来,嫩江市人民法院在涉农、涉民生、涉企业执行案件中累计运用该模式处理资产35件次,涉及金额3200万元,案件执结平均用时缩短58天,当事人满意度提升至100%。
执中和解,让企业“转”起来
“厂子关了,设备卖了,跟着我们一路风里雨里熬过来的工人们该咋办,都拖家带口的,我们是真不想走到破产拍卖那一步,只要机器转起来了,矿挖开了,我肯定一分一分地把钱还清!”前往企业了解情况的执行法官管延辉刚进门,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们一窝蜂地将他围住。
2024年6月,嫩江市某矿石公司因债务纠纷被申请强制执行,该企业因前期办理矿石开采资质、设备升级等投入巨大,后又遭遇矿石市场价格波动,最终陷入资金周转困境,无力清偿债务,面临破产。
管延辉受理后,第一时间全面摸排情况,发现矿石公司虽有债务压力,但矿石资源储备可观,生产设备先进,且员工队伍稳定、生产经验丰富,具备恢复正常经营的潜力,如若拍卖,企业将血本无归,实在可惜。
嫩江市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在被执行企业评估采矿设备
按照常规程序,拍卖资产确实是清偿债务最简单的办法,但如果一拍了之,工人如何安置?拍卖后能否真正抵偿欠款?地方经济是否会受影响?一系列的棘手问题定会如春笋般冒出。
执行法官转变工作思路,多次主动与申请执行人沟通,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企业持续经营对双方的长期利好。经多轮协商,双方达成和解:申请执行人接手企业员工与厂房,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如今,企业生产渐入正轨,矿石产量稳步增长,经营收入也越来越好。
看着熟悉的厂房机器重新运转,员工们感慨:“能继续在这儿干活挣钱,心里踏实多了!”
“一定不能损害企业投资建厂的信心,执行必须坚持善意文明执法原则,在依法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的前提下,想办法实现‘活水养鱼’,让被执行企业恢复生产,把执行工作在服务大局、保障民生权益上做实、做好。”嫩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长肖健说道。
嫩江市人民法院还设立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室,定期为企业提供法律培训和风险评估,帮助企业规范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行为。同时,还构建了府院联动机制,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沟通协作,共同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法院协助企业解决合同纠纷等法律问题32项,推动涉诉、涉执案件调解成功率升至65%,涉企案件办理周期缩短30%,有效强化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近年来,嫩江市人民法院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打造“驿法融商”司法助企品牌,推出“菜单式”服务计划,为市域28家重点企业提供20项助企举措及“点单式”法律咨询。建立了企业司法服务绿色通道,对涉企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执机制,缩短办案周期,降低企业诉讼成本。2024年以来,已成功执结各类涉企案件249件,执行到位标的额达8000余万元,对辖区内经营企业通过柔性执行手段化解纠纷189件,为企业释放流动资金620余万元,为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力。
执后修复,让民心“暖”起来
“感谢嫩江市人民法院帮我进行了信用修复,现在能贷款,我就有钱种地,也能还上钱养活自己,我是真不想当‘老赖’啊!”满都呼浅村的合作社农户郭某激动地说道。
两年前,为扩大种植规模,郭某承包千余亩地,并与某农机公司签订34万元农机购置合同。但因连续暴雨、庄稼减产、农产品市场波动,郭某资金链断裂,未及时履行还款义务,被告上法庭。2023年6月,郭某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执行法官第一时间联系郭某,发现其踏实肯干,且能够积极配合,经过一上午的沟通,债权人愿意做出延期还款的让步,嫩江市人民法院依法解除了郭某失信限高措施,帮助其向银行成功贷款10万元。
如今,郭某用这笔贷款购买了种子、化肥等农资,重新投入农业生产。他种植的农作物喜获丰收,不仅如期偿还了债务,家庭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2023年以来,嫩江市人民法院持续优化司法服务,突破传统执行思路,创新推出屏蔽失信信息、删除失信记录、随案发放《信用惩戒预警告知书》等方式,采取“失信宽限期”、分期履行、灵活付款、案款监管等“放水养鱼”方式,减轻对被执行人权益特别是基本生存权利的影响。
嫩江市人民法院还建立了信用修复跟踪回访制度,定期对信用修复后的被执行人进行回访,了解其生产经营和履行义务情况,及时提供法律指导和帮助。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为信用修复后的被执行人提供融资便利,促进其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2025年年初,嫩江市某民营企业因受复杂市场环境的冲击,资金周转陷入严重困难,暂时无力偿还债务。嫩江市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到该企业的市场潜力和强烈的信用修复意愿。法院依法对其采取了信用修复措施,并积极奔走协调,促使金融机构为其提供25万元贷款支持。
企业迅速利用这笔资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优化生产流程,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不仅按时足额偿还了债务,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2024年以来,嫩江市人民法院发出《自动履行证明书》《信用惩戒预告知书》470余份,为法人及其他组织信用修复41件次,为自然人信用修复425件次,对暂时困难企业暂缓纳入失信名单28次,避免“办一个案子、垮一家企业”,为后续执行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近年来,嫩江市人民法院创新打造的‘五集六段三分流’执行改革模式,在机制设计上赋予社会治理功能,将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贯穿其中,在执行各环节化解纠纷,释放司法效能,以实际行动助力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嫩江市人民法院院长闫永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