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兴平社区居民议事会
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创新打造“复议为民”新范式,通过系统化布局、专业化调解及社会化参与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11333”行政争议化解机制,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11333”机制推动85.5%以上行政争议在行政复议环节得到妥善解决,进入调解程序的调解成功率达93.65%,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示范样本。
怎么运行?
搭建行政争议“1+1”化解平台
建立“1”系列调解组织。2020年,设立梁平区行政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统筹协调属地或各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参与调解。2023年,设立梁平区行政争议化解中心,整合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资源,为行政争议化解提供专业力量。2022年以来,梁平区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率均高于85%。
建立“1”套运行规则。制定《梁平区行政争议化解工作规则》《关于推进行政复议与人民调解对接联动工作的实施方案》,规范行政争议化解申请书、案件移送函、调解笔录、调解协议、退卷函、化解反馈表等文书格式。2024年以来,复议受理前引导化解行政争议27件,在复议复核转送期间化解行政争议9件,由行政复议移送调解24件,由区法院行政诉讼移送调解6件。
怎么预防?
建立行政争议“3项前置机制”
建立风险研判前置机制。在作出政府信息公开答复前,组织区政府办公室、区司法局、法律顾问及相关单位召开风险研判会,对拟作出的信息公开答复进行法律风险研判。2024年至今,研判政府信息公开答复73次,提出法律意见建议92条。全区政府信息公开类行政诉讼案件连续3年零败诉,区政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复议纠错率连续3年为零,全区政府信息公开类案件连续3年纠错率呈下降态势。
建立审查监督前置机制。成立重点项目征收专班,对“银河桥水库”“开万梁高速”等重点项目开展事前风险评估、事中程序审查、事后效果评估。2024年至今,累计召开风险研判会6次、政策宣讲会23场次,引导群众主动配合征地拆迁,将争议化解在事前。区政府土地征收领域行政诉讼败诉率从2022年60%、2023年58.54%,下降至2024年7.4%。
建立案件研讨前置机制。在工伤保险、治安管理和市场监管等领域,在疑难复杂案件作出行政行为前,区司法局联合相关部门从法律适用、政策理解、自由裁量、法定程序等方面联合研讨,确保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合理,预防矛盾纠纷。2025年以来,共研讨各类案件17次,提出法律意见25条,采纳23条。
怎么增效?
建立行政争议“3端提质机制”
抓实“前端”,营造知法懂法氛围。政府以案学法,通过区长办公会议专题分析行政复议纠错案件,区政府常务会议学习新行政复议法,提升领导法治能力。部门以训学法,依托法治教育网,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完成60学时行政执法培训。邀请法院专家开展“土地征收执法实务”专题培训,邀请市司法局讲授“行政复议与应诉实务”,提升部门、乡镇街道依法行政能力。群众以案释法,开展大型集中宣传、复议机构开放日等活动,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深入人心。
抓实“中端”,提升依法复议能力。将调解理念贯穿于行政复议全过程,运用案前调解、案中协调、案后疏导等方式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按照“一般、重大、疑难复杂”3个等级,打破“坐堂审案”模式,综合采用公开听证、实地调查、协调和解等审理方式,精准审理案件。
抓实“末端”,开展护企暖企行动。建立联络“直通车”,设立8个民营企业联络员,在区工商联及其部分商会、高新区企业密集园、“预事有法”工作站等设立37个行政复议企业联系点,复议工作人员“一对一”联系直属商(协)会。为全区近200家重点企业邮寄《致企业的一封信》、释法案例和行政复议宣传册,宣传行政复议受理范围、申请途径及联络方式,真正实现企业“最多跑一次”。
怎么聚力?
建立行政争议“3项联动机制”
府院联动。与法院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对可能进入诉讼的复议案件联合研判,统一执法和司法标准,减少“程序空转”。
基层联动。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等设立37个行政复议联络点,实现“复议受理、调解、咨询”一站式服务。
村居联动。以“乡里乡亲、有话好说”为情感纽带,对因土地边界不清等邻里纠纷引起的行政争议,充分发动村居“两委”参与调解,有效激活直面群众的基层治理力量,从根源上化解矛盾。3年来,村居参与行政复议案件调解19件,其中有两件被成功化解的案件争议长达10多年,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