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人民检察院与哈尔滨市公安局松北区分局在太阳岛地铁站给来来往往的小朋友们开起了“禁毒知识小课堂”,桌上包装花哨的“零食”“玩具”都是仿真毒品模型,一场别开生面的禁毒宣传在这里热闹开场。
仿真毒品摆上台
原来毒品会“变身”
“小朋友们看,这个长得像‘巧克力’的东西,其实是伪装的毒品。”“这个彩色的‘小药丸’,可不是糖果……”现场的仿真毒品模型摆了满满一桌:有伪装成“奶茶包”“巧克力”的粉末状毒品,有做成“小熊软糖”“彩虹糖”样子的片剂毒品,还有长得像“电子烟”的新型毒品。检察官拿着模型挨个讲解:“这些毒品就像‘坏妖怪’,会穿上‘零食的外衣’,但只要记住‘三不’——不随便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碰看起来奇怪的‘零食’‘玩具’、不确定的东西先问爸妈,就能躲开它们的陷阱。”小朋友们凑在桌边,一边好奇地看着模型,一边跟着念检察官教的“禁毒小口诀”。
互动问答送礼物
禁毒知识记心间
“如果看到有人在偷偷卖像‘奶茶’一样的东西,应该怎么办呀?”检察官抛出问题,小朋友们立刻举起小手回答。“要告诉爸爸妈妈!”“找警察叔叔!”回答得又快又准的小朋友,还收到了民警准备的“禁毒小礼包”——里面有印着禁毒知识的卡通宣传单、笔记本和检察官的安全叮嘱卡片。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禁毒知识转盘”,转到哪个问题,就回答对应的禁毒小知识。“毒品对身体有什么危害?”“遇到陌生人给的‘糖果’能要吗?”小朋友们在玩游戏的同时,就把禁毒知识记进了心里。
带着女儿来参加志愿活动的妈妈说:“平时在家也给孩子讲过禁毒知识,但她们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今天看到这些仿真模型,听检察官和民警一讲,孩子一下子就懂了,知道原来毒品可能就藏在‘零食’里,这样的宣传太有必要了。”
从“看”到“悟”
心里的“禁毒防线”更牢了
“我以前总觉得毒品要么是电视里那种包装明显的‘白粉’,要么藏在复杂的地方,自己接触不到,今天才发现,它可能就装在像零食的袋子里。”来当志愿者的初中生们说着刚学到的识毒要点:“民警叔叔说的‘三看’我记牢了——看包装有没有清晰的中文标识,看有没有生产厂家和日期,看手感是不是和正常零食不一样,比如刚才那个‘跳跳糖’模型,袋子薄得透光,还没拆就闻到点怪味,以后一定得注意。”
警方提示:
1.陌生人给的零食、饮料千万别碰,哪怕对方说“很好吃”;
2.别好奇尝试“网红零食”“新奇玩具”,不确定的先问家长;
3.如果看到有人卖奇怪的“小药片”“粉末”,别靠近,马上告诉大人;
4.记住:毒品是坏东西,碰了会伤害身体,我们要坚决对它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