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邻里纠纷看似小事,若处理不当,极易演变为影响乡村和谐的“大麻烦”。近日,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老山头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成功化解一起因施工引发的邻里纠纷,不仅让剑拔弩张的双方握手言和,更以“小调解”彰显“大治理”,为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施工损树引纠纷 村社调解遇瓶颈
近日,永吉村村民石某反映,邻居王某在自家林地附近使用钩机平整房场时,因操作不当导致其10棵树木树根裸露,树木面临死亡风险。为此,石某提出3000元赔偿要求,而王某认为金额过高,仅同意赔偿数百元,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争执险些升级。
“都是一个村的乡亲,还是沾亲带故的邻居,本来不该闹到这份上。”永吉村党支部书记坦言,涉事树林的林权明确归属石某,王某施工前未提前沟通,确实有失妥当。石某发现时,林地周边土地已被翻动,多棵树木因施工树根受损裸露。
“他觉得既没被尊重,财产又受了损失,气不打一处来;王某则觉得‘不是故意的’,赔偿要价太高。”村委会虽多次组织调解,但因双方分歧较大,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矛盾逐渐积累,急需更专业的力量介入。
法理情相结合 两轮调解促和解
接到求助后,老山头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迅速响应,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合村两委开展工作。“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不能只讲‘硬规矩’,也得念好‘人情经’。”工作人员提出“法理情”三位一体调解思路,为该起矛盾纠纷化解定下基调。
调解中,工作人员一方面向王某摆事实、讲法律,明确其施工操作不当造成他人财产损害的责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财产损害赔偿条款,细致解读责任认定、赔偿范围等法律边界,引导其正视行为后果;另一方面耐心倾听石某诉求,结合树木树龄、生长状况等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合理赔偿范围,疏导其情绪,劝说其“看在邻里情分上理性维权”。
经过两轮“面对面”深入沟通,从法律规定到乡邻情谊,从损失评估到责任划分,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逐条梳理、耐心劝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王某自愿赔偿石某1500元,石某对此表示接受。双方当场签订书面调解协议,握手言和,一场僵持多日的矛盾纠纷就此圆满化解。
小纠纷折射大格局 基层防线守平安
“这起矛盾纠纷的化解,正是通过‘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闭环处置机制,既彰显了综治中心‘矛盾调解不推诿,群众满意是目标’的坚定决心,也让群众办事解纷实现了‘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
近年来,老山头乡以综治中心为枢纽,联动村社、司法、民政等多方力量,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通过把法治宣传融入调解过程、把人文关怀注入矛盾纠纷化解,该乡不仅依法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更修复了邻里关系、凝聚了乡村温情,实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效果。
如今,在老山头乡,综治调解已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主渠道”,基层综治力量正以“第一道防线”的担当,为乡村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让群众在每一次公平公正的调解中感受到法治温度与治理效能,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