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钱塘江畔,晨光映亮了位于浙江省杭州互联网法院内的“全国模范法院”金匾,院内干警身影繁忙井然。
这个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成立八年了,29名员额法官、70名干警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仅38岁的年轻队伍——他们是充满激情的活力青年、努力向上的有志青年、敢闯敢拼的硬核青年、永不服输的热血青年,正以昂扬的斗志持续描画着高标准打造新时代互联网法院的蓝图。
杭州互联网法院荣获“全国模范法院”称号
以高水平队伍建设夯实
新时代互联网法院管理
杭州互联网法院大楼
中午12:30,杭州互联网法院食堂里,互联网审判第一庭法官沈堃与团队伙伴交流着最近遇到的案子和难点问题,谈论的间隙埋头吃饭。
沈堃是院里出了名的办案“快枪手”,高质效办结大量案件,而且爱“啃”“硬骨头”。近期,他主审的“利用网络账号‘挂人’名誉权纠纷案”入选最高法发布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六大典型案例。“现在案件压力不断增大,作为新时代人民法官,我能做的就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坚守法院人的信仰。”
想干事 能干事 干成事
是杭互人的标签
在“高标准打造新时代互联网法院”的指引下,杭州互联网法院坚持教育、监督、管理三管齐下,因材施教、激发动能,将这支年轻的队伍锻造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数字司法先锋队”。
●以内生动力为引擎,涵养想干事的担当。杭州互联网法院坚持以“主题教育”为火种,进一步推动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自觉融入审判执行全过程、各方面,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全方位打造新时代机关党建新高地。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让干事热情在常态化的月度办案竞赛中持续升温——这里有电子卷宗中的专注比拼,有法庭上的智慧交锋,更有你追我赶的拼搏劲头,在互学互鉴中凝聚合力,在比学赶超中点燃激情。树立起担当干事“好样子”,研究出台《互联网司法“专家型”领军人才评选办法》《互联网司法“实务型”业务人才评选办法》,充分汲取全国先进工作者、最美杭法人、互联网审判业务专家等领军人才的榜样力量,让奋进的氛围愈发浓厚,让“想干事、敢干事”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
沙丽法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以能力提升为基石,锤炼能干事的本领。支部书记述职时的深刻剖析、员额法官质效分享时的满满干货、专项工作研讨时的思想碰撞、重点工作复盘时的查漏补缺,外出培训交流分享的视野拓展……从思想淬炼到业务打磨,从经验传承到开阔视野,多维度人才培养机制环环相扣,让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同步精进。在“数字法治青年说”的舞台上,年轻干警畅谈技术赋能司法的新思考;青年干警座谈会里,成长困惑与创新思路碰撞出火花,互联网司法能力在一次次思想交锋中不断跃升。
常态化召开支部书记述职会、员额法官述职暨审判质效交流分享会、数字法治青年说、青年干警座谈会
●以广阔舞台为背景,展现干成事的作为。杭州互联网法院不断延伸干事创业的舞台边界,既为内部成长提供沃土,也为对外交流搭建桥梁,让每一份实干都能找到施展的空间,进而催生出实打实的成果。深入推进国际司法文明交流互鉴,与上合组织成员国最高法院院长会议代表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来宾展开交流,受邀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金砖国家司法技术变革”等全球研讨会,让杭互智慧、中国互联网司法方案走向世界。
柯敏杰法官受邀参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并发言
全国模范法院、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一项项荣誉背后,活跃着一个个在数字正义赛道上接力奔跑的追梦人,更挺立着这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数字司法先锋队”。
杭州互联网法院全体干警合照
以“当事人一件事”
集成改革做实定分止争
当数字浪潮裹挟着互联网纠纷奔涌而来,具备互联网特色的“虚拟共享法庭”正悄然崛起,成为化解网络矛盾的数字灯塔。这里不仅是线上纠纷的“诊疗中心”,更是整合多方力量的“互联网纠纷综合治理枢纽”——虚拟共享法庭与互联网诉讼平台、调解平台全流程互通,创新网上纠纷“多元共治”新模式,完善“分层递进”调解新机制,行业调解在先,法院诉讼断后,从起诉立案到调解结案的全流程都能在云端顺畅流转,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
“无论是平台的每一笔交易争议,还是电商网红村里的每一次合作纠纷,都可以通过虚拟共享法庭这一‘最小支点’得到快速响应,打通数字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有当事人称它是‘云端调解便利店’,我觉得还是很形象的。”杭州互联网法院立案庭庭长陈蓦介绍到。
除了打通互联网维权“最后一公里”,杭州互联网法院还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深化跨境贸易法庭建设,上线全国首个跨境贸易司法“一站式”解纷平台,给涉外诉讼中的地域、时差、语言、证据采信、境外送达等难题提供解决路径,护航数字经济“扬帆出海”。这份用数字赋能司法的创新实践,先后入选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跨境电商实践案例、2025年商务部公布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跨境数字贸易司法解纷与治理平台入选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实践案例
“探索‘数智化’在线司法解纷新模式”入选2025年商务部公布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以前跑断腿都未必能约上的跨境调解,现在打开手机就能视频对接,证据直接线上传,文书一键签收,不用再来回寄国际快递耗时间。隔着万水千山,纠纷也能靠这数字法庭快速理清楚,做生意更安心了!”一起跨境电商纠纷案当事人笑着对记者说。
跨境数字贸易司法解纷与治理平台
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数字化改革大大降低当事人维权成本;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调解协查联动机制更为市场主体织就立体防护网,推动纠纷快解、一揽子解决。
“有人在网上持续发帖,诋毁我的形象,在私信他之后依然继续发帖诽谤我,严重影响到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当时真的很生气,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结果却无法确定被告身份。”李女士(化名)的困扰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得到快速解决。
针对当事人账号化、虚拟身份查明难、平台协查时间长、衍生案件多等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依托“虚拟共享法庭”与平台建立“在线协查”通道,全面推动仅要求披露账号身份信息的网服案件从“线下查、诉中查、单个查、分散查”向“线上查、诉前查、批量查、集约查”转变。
此外,杭州互联网法院还充分发挥行业调解和示范性判决作用。比如在审结“短视频算法推荐案”后,针对长、短视频平台之间的深层次利益之争问题,发挥示范性判决作用,推动两大头部平台全国范围内该类型纠纷一揽子化解。
以管理促审理精准服务
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纠纷案件兼具“快”的节奏、“专”的属性与“新”的特质,如何优化审判管理,持续提升互联网案件审判质效,从而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有力的司法服务与保障?
答案藏在一套“因案制宜、数智赋能”的智慧管理机制里。
“结合互联网案件‘快’‘专’‘新’的特点,我们充分发挥‘要素式起诉’优势,为案件打造了‘程序适配地图’,就像快递分拣系统精准匹配运输路径一样,系统化梳理小额程序、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适用标准,用清晰的指引让每起案件都能找到最合适的‘跑道’,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司法服务。”杭州互联网法院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郭彤介绍。
针对小额及简易程序案件,杭州互联网法院组建“攻坚小组”高效破局,对网络服务类案件实施“前端截流”机制,通过集约化审理、标准化流程,大幅提升了简单纠纷的化解效率。
面对知识产权批量维权这类“高频重复纠纷”,法院化身“路标”,以典型案例导航维权路径。从同类案件中精选标杆案例作出示范性判决,如同在纠纷迷宫中竖起清晰路标,为后续类似案件提供明确指引,推动批量纠纷从源头化解。
对于疑难复杂的“新型法律难题”,该院则配备“解码专家”精准破题。自主培训品牌“互联网法治大讲堂”成为“专家会诊室”: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陈增宝院长运用司法与心理学的“跨界思维”拆解矛盾纠纷核心;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张伟君从专业视角深度解读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树德博士分享如何在库网融合背景下做好类案检索与裁判说理工作……多方智慧深度碰撞,理论与实务双轮驱动,为复杂案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让各类新型疑难纠纷迎刃而解。
2025年第一期互联网法治大讲堂
“程序适配地图”有了,那“地图”上跑出“加速度”的案件该如何监管呢?
站在杭州互联网法院数智大脑前,记者看到了答案。杭州互联网法院将“一张网”及“数智大脑”并轨监管,用数字智慧编织“监管天网”,让审判质效有了“安全阀”。“互联网司法数智大脑”如同24小时运转的“智慧管家”,将立案、调解、庭审、执行等23个关键节点纳入“全流程监控视野”,实时捕捉办案数据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超期风险、程序瑕疵等“异常信号”,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院、庭长通过“一键督办”快速介入,审委会定期为超6个月、9个月未结的“疑难杂症”案件把脉问诊。这套“预警—督办—会商—解决”的闭环机制,让司法公正既跑得出速度,又守得住精度。
互联网司法数智大脑
“这是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网络水军’民事公益诉讼案,躲在键盘后明码标价的‘转评赞’生意,像流水线般操作的‘投诉举报删帖’服务,首次被司法精准定义为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网民杨女士看到新闻报道后捧着绣有‘认知领先专业过硬、人文情怀法治担当’的锦旗,送给主审法官……”迈入杭州互联网法院一楼展览大厅,一个个典型案事例宛如一张张闪耀的“司法名片”,正以生动实践诠释着数字正义。
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操纵“网络水军”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
杭州互联网法院一楼展览大厅
据悉,杭州互联网法院始终坚持繁案精办,对内,打通典型案例挖掘、审理、转化全链节点,努力让人人有课题深耕,个个有案例培树;对外,深化院校人才交流与协作,成立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实验室”研究基地等。系统组建新型生产要素、数字消费权益保障等六大领域“典型案例培树人才库”,从案件受理到文书撰写全程跟踪培育,让优质案例从“璞玉”变成“瑰宝”。截至2025年,共有73案获评全国法院典型案例,操纵“网络水军”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2024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直播”水军流量造假案等13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
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实验室杭州互联网法院基地启动
从程序适配的“灵活调速”到典型案例的“标杆引领”,从专家智库的“智慧加持”到数智管理的“精准护航”,这套审判管理机制正以其科学性与智慧性,精准回应着互联网纠纷的“快、专、新”特质,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筑起一道坚实的司法屏障。
八年砥砺奋进,八年阔步前行,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支平均年龄38岁的“数字司法先锋队”将“e”往无前,向着高标准打造新时代互联网法院再出发,努力攀登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