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经验做法和案例现场交流活动在宜昌成功举办。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宜昌法院‘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促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经验及“诉讼案件转行政调解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快速化解一起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例入选湖北省2024年度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典型经验做法和案例。会上,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磊就宜昌法院知识产权多元解纷工作作了交流发言。
宜昌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近年来,面对知识产权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的趋势,宜昌法院以“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双驱联动为核心,构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水平。今年以来,宜昌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755件,审结584件,先行调解成功知识产权案件109件。
织密协同“保护网”构建多元共治大格局
宜昌法院强化区域协同,与“荆荆恩”三地法院及三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签署《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恩施州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与武汉、襄阳两地法院签署《湖北自贸区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区域协作协议》,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合作,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协同工作格局。
△2025年4月24日,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宜昌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举办“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活动。
携手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等单位签署《关于在全市推进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的意见》,建立了涵盖常态化联络、信息共享、联调共调等健全的诉调对接机制,为知识产权多元调解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常态化提供制度保障。
搭建解纷“坐标系”畅通诉调对接快车道
△2月14日,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宜昌市司法局、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三峡坝区人民法院召开2025年第一次知识产权行政+司法协同保护联席会。
宜昌法院持续深化“总对总”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大力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市司法局携手,共同推动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体化运行。紧紧围绕“预防—调解—裁判”知识产权纠纷治理重点,宜昌中院强化前期识别筛选、中期指导建议、后期总结分析,加强对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权纠纷案件审核筛查、委托调解工作,优化调解案件跟踪管理,强化调解指导,深化调解数据总结分析,用好示范判决,以“裁判一案、调解一片”为目标,助推类案高效化解。建立知识产权要素式审判规程,简化送达,优化庭审,以要素式审判司法文书及庭审模式,推动知识产权案件高效办结。通过三个层面共同发力,不断完善预防、调解和审判有序衔接,构建双向融合、分层递进、多方联动的知识产权解纷体系。
深耕源头治理“示范田”培育“枫桥经验”金种子
宜昌法院联合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制定《宜昌市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联合保护工作站建设管理办法》,坚持“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差异发展、协调推进”原则,细化工作站场所设置、认定流程、人员职责及考核等制度规定,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由审判端向疏导端和治理端前移。用好司法建议,依托工作站点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发出司法提示或司法建议5次,促推相关行业治理。
强化党建引领,在党建交流中常态化与行业协会、创新企业开展沟通,通过开展全市法院“百名法官访千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进百企”等活动,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全市407名法官收集意见建议千余条,推动80条细化措施落地,以优质、精准的司法保护促推科技创新。
优化营商环境生态圈护航新质生产增长极
宜昌法院在宜昌自贸区和县级以上工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联合保护工作站16个,三峡坝区人民法院在保护站设立巡回法庭,做实联动机制,打造“新质生产力”“地理标志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三个特色服务工作站。加强典型案例选育培优,结合“知识产权保护周”活动,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宜昌法院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广泛传播知识产权价值导向,讲好知识产权故事。常态化开展送法进“进企业”“进园区”等普法宣传活动,定期组织调解员、调解组织、企业、行政单位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从源头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经营,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