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进一扇门,解万般事——东营市纵深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见实效
时间:2025-09-08 15:25来源:山东长安网责任编辑: 陈言

在黄河尾闾、渤海之滨,一张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的“法治解纷地图”已在东营市全面铺开。这里既是矛盾纠纷的“终点站”,也是平安建设的“前哨站”。

今年以来,东营市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为抓手,通过资源重组、机制重构、流程重塑,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从“碎片管理”向“系统治理”深刻转型。真正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群众,遇到什么大事小情,烦心琐事,疑难杂事,都能做到“进一扇门,解万般事”。

从“多头跑”到“一站式”

破壁垒筑平台,解纷只进一扇门

“过去为工伤赔偿跑好几个部门,现在进一个门就要回赔偿了。”在东营市垦利区综治中心,杨某的感慨道出了群众最朴素的感受。曾经,群众遇到矛盾纠纷,常因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边界不清,需在多个部门间辗转奔波,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也可能因处置不及时导致矛盾升级。如今,走进东营市各级综治中心,群众只需迈进一扇门,便能实现诉求“有人接、依法办、高效结”。这一变化背后,是东营市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为抓手,全面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能力的生动实践。

作为胜利油田总部基地和东营市中心城区,东营区油地交织、城乡融合,物业纠纷、劳资争议等矛盾相对集中,群众“多头跑、反复跑”的问题较为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区委政法委牵头整合资源,在区行政办公楼打造6000余平方米的综治中心,科学规划来访接待大厅、诉调服务大厅两大核心区域,配套设置诉讼调处、公共法律、仲裁服务、社会心理服务四大功能区。

“我们采用‘回’字形空间设计,群众从进门引导、诉求表达,到分流处置、结果反馈,全程可在连贯空间内完成,无需折返奔波,真正成了为群众解忧排难的‘全科门诊’。”东营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始终以“高效、便捷、依法”为原则,让群众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法治的温度。

真正的“一站式”解纷,核心在于打破部门藩篱,优化调解流程。东营区推动司法、信访、法院、人社等12个部门132名工作人员整建制入驻综治中心,集中行使矛盾纠纷调处、劳动仲裁、心理疏导等36项职能,实现“部门围着群众转、业务在中心办”。针对专业性强的领域,住建、交通、综合执法等部门及27家律所、17个专业调解组织采取“轮驻+随驻”模式,日常事务由轮驻人员处置,遇到复杂专业问题,随驻力量第一时间介入,确保“群众诉求分类有人接、复杂问题协同有人管、依法处置有保障”。

为确保矛盾化解“闭环运行、依法有据”,中心建立“统一受理—分类流转—依法办理—闭环督办”工作机制,明确“综治中心负责程序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解决”责任分工,对法律手段穷尽仍难化解的“骨头案”,通过制发“工作提示函”“风险预警函”,压实相关部门后续稳控责任,筑牢风险防控“法治前哨”。

从“小独奏”到“大合唱”

聚合力强专业,多元共治破难题

“单靠一个部门,根本化解不了这个矛盾!”垦利区兴隆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方旭的感慨,源于一次成功的联合处置。

垦利区兴隆街道辖区内一托管中心突然停业、负责人失联,导致165名学生家长学费无法退还、24名员工工资拖欠。面对复杂局面,垦利区委政法委靠前协调,综治中心立即启动多元联动处置机制:公安部门依法立案侦查,行业调解委员会与街道一线调解并安抚群众情绪,街道法律顾问审核还款协议合法性、提供法律意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依法协同,快速为所有家长和员工追回了全部款项,平稳化解了这起群体性矛盾。这场“多方会诊”正是东营推动基层治理从“小独奏”为“大合唱”转变的生动缩影。

专业力量精准发力、行业调解深度融入,是东营市依托法治手段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举措。垦利区充分挖掘退休干部、行业专家等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组建老局长调解团——成员均为退休的政法、住建、人社等部门干部,不仅熟悉政策法规,更扎根基层多年、群众威望高。“这些老同志既能用‘土办法’化解邻里间的‘小疙瘩’,也能凭专业知识解开行业里的‘硬矛盾’,成为基层治理中‘看得见、信得过、靠得住’的调解力量。”垦利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董月文告诉记者。

在此基础上,垦利区进一步扩容法律服务力量,组建由专家学者、执业律师、部门业务骨干等400余人的调解专家库,引入心理咨询、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针对性成立婚姻家庭、医患纠纷、新业态领域权益保障等14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权益保障等全方位、多元化的法治服务,推动矛盾纠纷在行业内、源头处依法化解。

从“小切口”到“大优化”

聚焦行业发展,为企业保驾护航

在乡镇(街道)设立综治中心,在产业聚集区设立分中心,这无疑是东营市创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记者在垦利区郝家镇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的“行业联调+法治保障”治理模式,紧紧围绕行业、产业所需所盼,为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依托蓬勃发展的汽车产业,郝家镇形成了集聚40多家4S店、20余家配套企业的“汽车小镇”。过去,汽车质量、售后服务、劳资关系引发的矛盾是困扰这里产业发展和群众满意度的痛点。如今,郝家镇综治中心在“汽车小镇”设立分中心,整合汽车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市场监管部门、司法所等多方资源,构建“技术鉴定+法律咨询+快速赔付”一站式调处流程,高效破解汽车消费等领域矛盾纠纷。

车主王某因车辆风噪问题多次协商未果,无奈之下向郝家镇综治中心“汽车小镇”分中心求助。中心迅速启动联动机制,组织商会技术专家现场检测、律师提供法律支持,48小时内促成4S店免费维修并补偿服务,实现了“案结事了、双方满意”。

现在,“买车到郝家”成为越来越多东营消费者的共识,不仅因为当地汽车品牌集聚,更得益于透明、高效、可信赖的法治保障体系,实现了法治建设“小切口”推动营商环境“大优化”。

从“美好蓝图”到“平安实景”

防未然控风险,治理触角抵末梢

基层治理的目标,不仅是矛盾纠纷发生后的高效化解,更在于将风险防范于未然、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东营市以综治中心为枢纽,通过网格延伸、多元共治等举措,让平安从“纸上蓝图”变成群众触手可及的“生活实景”。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社区是典型的油田移交社区,曾面临“治安管理难题多、高龄老人照护难、油地融合矛盾多”的治理困境。面对挑战,锦华社区将“全过程、一链式”矛盾纠纷依法调处工作法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打出“服务预防+网格排查+依法调处”组合拳。“我们以高质量社区服务供给‘固本培元’,结合社区特色开展‘关爱微爱矛调’‘公益市集’等活动,激活19支‘趣缘’组织和14支服务型组织活力,营造‘邻里互助、依法办事’的熟人社区氛围,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83件,矛盾调解成功率100%。”锦华社区书记刘惠告诉记者。

在风险排查环节,社区构建“书记带头、党员推动、多方联动、骨干拉动”体系,依托网格议事委员会、“强基固本大走访”和遍布社区的民情收集小站,实现矛盾早发现、早介入。当矛盾显现,“1+1+3+N”专群结合队伍和“楼栋微调-网格联调-社区协调”三级调处机制迅速启动,推动矛盾在社区内即时化解。如今,曾经的治理困局已转变为“邻里和睦、安居乐业”的平安实景。

这样的“末梢防控”在东营遍地开花:垦利区兴隆街道组建“城防橙治”“和之家”“萤火虫”“金明”等43支共267人的群防群治队伍,建立“1天内转办、5天内解决或承诺解决时限、3天后跟踪评价”的“153”诉求处理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东营区牛庄镇构建“网格员日常巡查+行业部门专业排查”架构,今年1-7月摸排调解矛盾纠纷1232件,前端化解率达97%,整改重点房屋安全隐患61条,有效防范了风险扩大……东营市把平安建设、法治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网格、每一户家庭,用“防微杜渐”的细致和“守土有责”的担当,构建起多元共治的平安根基“共同体”。

让群众身边的一件件闹心事、烦心事得到快速高效解决,让一张张笑脸交织成热闹喧腾的生活乐章,以民为本,既是出发点亦是落脚点。如今,东营市已织就一张“风险看得见、矛盾解得开、平安守得住”的基层治理网络。“民忧就地解、矛盾不上交”的和美实景正在黄河三角洲徐徐展开,生动诠释了“平安是最大的民生,法治是最好的保障”的深刻内涵。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