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天气已渐渐转凉。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川井边境派出所的“马背护边队”如往常一样,穿梭在边境线上,认真开展巡逻踏查和安全检查。
马背护边队
这支队伍自2023年6月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边境巡逻踏查2000余公里,有力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十四五”时期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更加务实高效的举措持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胸怀大局,筑牢安全防线
前不久,呼和浩特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政治安全主题馆正式启动运行,通过图文、实物科普展览、影视互动等形式,让参观者系统学习了国家安全法律法规。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内蒙古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工作。
内蒙古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重点学习内容,有序开展“七进”活动,实现盟市巡讲培训全覆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学第一课”等主题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守卫祖国北疆。坚持全方位布局、全领域谋划、全社会动员,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一系列举措的持续推进,让大安全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不断厚植着安全根基。
强边富民,夯实边关之固
10月11日早晨,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戍边夫妻”警务室负责人徐乃超和妻子李文娜刚吃过早饭,就驱车开启了检查边境设施、巡查辖区治安、开展帮扶服务等工作。
徐乃超和李文娜在边境巡逻。(资料图)
在边境线上扎根、融入当地生活,一位位“流动的哨兵”、一群群“有生命的界碑”,共同筑起钢铁长城。
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不断健全边境联防体制机制。全面推行草原110、“红色堡垒户”、蒙古包哨所等有效做法,设立抵边和流动警务室,增加护边员数量。加快“智慧边防”建设,不断提升边境管控智能化水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日益牢固。
“你的微笑让赛乌素嘎查更美。”在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苏木赛乌素嘎查的“村史馆”内,由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照片组成的“笑脸墙”和一幅收入增长变化图定格幸福、传递信心。该嘎查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集体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内蒙古针对边境地区“水电路讯”难题,推动落实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累计投入203亿元,建成供水井2058眼,建成水窖1883个,新建改造供电线路9746公里,贯通各等级公路1676公里,建成边疆基站633座,铺设光缆6966公里,极大提升了基础服务保障水平。
内蒙古以边境之安保边疆之稳,以兴边富民之果让祖国北疆风景线更加亮丽。
善治有为,共绘和谐“枫”景
平安,是民生最基本的底色。
9月10日,包头市公安机关启动“千警进万家”活动,民辅警秉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要求,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更好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团结街道不断完善党小组+网格员+单元长(联户长)的“铁三角”基层微治理体系,推动问题在网格内发现、服务在网格内提供、矛盾在网格内化解,真正把网格打造成平安建设的基础单元。
内蒙古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和系列专项整治;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解决烦心事;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部署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应用”三年行动,持续优化调整“1、3、5分钟”快反处突区域设置,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依法严惩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一项项有力的举措,映射出平安内蒙古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坚实足迹。
决胜“十四五”,聚力向前行。时间的刻度里,内蒙古以奋斗的姿态全力守护北疆安宁,书写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