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书记任期满就要回原单位,我们实在不舍,希望组织能让他留任,继续带领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奋斗。”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人民法院派驻隘洞镇同乐村第一书记聂宇明在驻村期满之际,村民们写下这份特殊的申请书——鲜红的手印密密麻麻盖满纸页,浸透着村民对他的依赖与信任。
带领村民将“水毁地”变成“增收田”,流转70多亩荒地建设种桑养蚕基地,在田间地头设立“法治小摊”,让法治观念融入乡村文明,带来“法治清风”……他把村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一桩桩、一件件实干实事,赢得了全村人的认可,被评为“2023—2024年度自治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中等身材,小平头,常穿一件橄榄绿外衣,聂宇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踏实稳重。2023年初刚到同乐村,他就带着“要为村民干实事”的念头,用1个多月时间走遍全村——这个位于东兰县隘洞镇西北部的石漠化大石山村,2018年虽已脱贫,但经济来源仍以传统种养和外出务工为主,产业发展的“短板”格外突出。
“投人力在这块地上,不如到县城打零工更赚钱。”调研中,一片因暴雨冲毁、闲置多年的30多亩“水毁地”,成了聂宇明的“心病”。可他提出改造计划时,不仅多数村民摇头反对,连个别村干部都劝他,“那块水毁地能种啥?就算能种下,长出来都费劲。”
地不能荒,村民的增收路更不能断。聂宇明没有放弃,一边反复给村民算“收益账”,一边向后援单位汇报,争取到产业帮扶资金10万元。他牵头采取“村集体+后援帮扶”模式,先逐户登记土地信息,召集70多户涉地村民到现场丈量确认、签字画押,进行土地流转,随后带着驻村队员和村民一起梳理河道、砌挡水墙、清理碎石垃圾。“在小聂书记的带动下,大伙用3个多月时间,把没人要的‘水毁地’改造成规整的果蔬种植基地。”乐村党支书韦礼豪回忆改造经历时感慨道。
果蔬种植基地惠及同乐屯、六京屯、拉考屯、纳友屯78户332人,“水毁地”变成“增收田”。截至今年4月,基地农产品销售额达16万元,举办14场种植、栽培、育苗和培土等培训,培训村民432人,有效解决了同乐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以及农业技术培训难题,使帮扶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在基地打工,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村民韦凤丽高兴地告诉记者。
“只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动力源’。”聂宇明又把目光投向村里更多的闲置资源。他结合实际情况,与村“两委”制定了村集体产业项目5年发展规划,流转纳平上屯70多亩荒地建立种桑养蚕基地,推动全村的种养项目发展。他积极对接后援单位,争取到东兰县统战部援建的高标准蚕房,以及河池市人大办公室提供的200亩桑苗,将闲置的鸡舍改造为桑蚕养殖车间,形成“合作社+基地+合伙人+农户”的运营模式。
桑养蚕基地项目惠及289户,形成了“以点带面、以社促农、以工补农”的新局面,让同乐村的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再到“优”的转变,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彻底被激活。
“这份工作是聂书记介绍的,他是真心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说起聂宇明,纳平上屯村民周荣万竖起大拇指。此前,周荣万靠低保度日,聂宇明了解情况后,介绍他到村里的工程队打工,如今每月能挣3000元至4000元,生活彻底有了起色。
这样的“暖心账”,聂宇明记了一本又一本。2023年6月持续高温少雨,纳造屯、纳来屯等多个自然村水源枯竭,聂宇明连夜协调资金,租用运水罐车,与驻村工作队员头戴照明灯在夜色中将水罐车的水管接入蓄水池,共运送40余吨水,有效缓解65户267人的用水难题。驻村以来,他联系安装了70盏太阳能路灯、为13人解决就业问题、帮助5名适龄儿童入学、指导23名生活困难的村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在他的推动下,同乐村获评河池市“庭院经济”示范村,龙而屯成为市级庭院经济示范点,福宁屯、廷母屯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这份扎根一线的付出,让聂宇明收获了满满荣誉:东兰县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先进个人、东兰县“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这样新时代的好干部不仅是村民的福气,也是法院的骄傲。”东兰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肖远忠被这封沉甸甸的村民代表联名申请书深深地触动,全力支持聂宇明继续驻村。
“既然村民需要我,那我就再干一届!”聂宇明没有犹豫,很快投入新一轮驻村工作。
作为法院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他深知法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田间地头设立“法治小摊”,详细讲解土地纠纷、赡养矛盾、彩礼上限和婚俗规范等与村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问题,让法治观念融入乡村文明,为同乐村带来“法治清风”。
“没有躺平的青春,只有奔跑的岁月。撸起袖子加油干!”聂宇明在日记里写下自我激励的话语。那纸盖满红手印的申请书,不仅是村民的期盼,更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还要带着同乐村的村民,奔向更红火的日子。
(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