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流量化作共富增量
——从靖西市“一村一综治中心”看扎根乡土的善治智慧
晨雾漫过护龙村的喀斯特峰林,满载冷冻海产品的越南货车从龙邦口岸入境,中越双语标识一路可见;渠洋湖面倒映着黛色山影,怀书村治安巡逻队走过湖畔,汽车营地里,一名自驾到此的四川旅游博主悠然地支起手机,直播清凉美境;八德村的大香糯田随风起伏,村民议事会上,众人共商停车场建设方案……在“多元富民”的产业链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292个村级综治中心如同乡村单元治理枢纽,串联起“平安筑基、产业兴村、抱团共富”的治理智慧,将流淌在山水边城的“平安流量”转化为“共富增量”。
平安国旗村,“边贸饭”吃香
五星红旗飘扬在每一户人家的屋顶,站在距离中越边境不到100米的龙邦镇护龙村综治中心外,就能将中越两国通关情形尽收眼底。护龙村被誉为“国门第一村”,“家门口的边境线”让村民早早吃上“边贸饭”。
“游客多的时候忙得脚不沾地,但店里从没丢过东西!”在边关风情街经营越南特产的老板娘一边麻利地给游客打包榴莲干,一边笑着说,“综治队员时不时巡逻,治安好,游客逛得安心,我们做生意也踏实。”
走进护龙村综治中心,墙上“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牌匾格外醒目。服务大厅里,综合治理、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涉外纠纷调解窗口协同运转,中心配备的调解员懂边贸又通双语,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切实感受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便捷。
“矛盾化解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护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麻元波既是综治中心主任,又是“法律明白人”,平日里不仅带头排查边民矛盾纠纷隐患,还成功调解多起经济、劳务等跨境矛盾纠纷。随着边境游的火热,村民经营起越南砧板、咖啡、坚果等小商品贸易。一次,两户边贸商户因榴莲出口标准起争执,一方坚持符合越南出口标准,一方担心不符国内销售要求,交易陷入停滞。综治中心调解员查阅跨境贸易货物检验检疫规范,用双语沟通协调,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既保住了订单,又维护了双方长期合作。
今年5月,龙邦镇12个村(社区)的综治中心全部实现实体化运行,打造成为集“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社会治理事件处置、社会风险研判”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边民实现家门口互助共富,共治共建热情越来越高,在综治中心的引导下不仅主动参与护边固边,还积极创建无走私、无三非等‘三无’示范户。”麻元波说,护龙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边贸饭”越吃越香。
有事好商量,流量变留量
在靖西,“议事机制”早已像山间溪流般,深深嵌入乡村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当地以村级综治中心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议事”活动,遵循“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民主评事、事后查事”的六步流程,将矛盾排查化解的关口前移,把纠纷解决在基层。
青山绿水环绕的化峒镇八德村雷屯,村口停车场旁一块写有“四好雷屯”的标志牌格外醒目,牌上密密麻麻摁着60多枚红指印,这是雷屯推进环屯路建设时,村民共同签下的承诺书。标志牌立在潺潺溪流边,成了八德村“有事好商量”机制最生动的见证,路过的游客总会驻足拍照。
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雷屯计划建设环屯路和配套停车场,项目涉及60多户村民的土地。起初,村民对土地使用心存顾虑,望着地里种植的大香糯、烟叶等作物犯了难,“地给出去了,收成怎么办?”
“发展不能硬推,得让村民心里踏实才行。”八德村综治中心组织村民召开理事会,依托“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请来司法所工作人员详细解读土地权益保障政策,细算发展农文旅“长远账”。最后,大家达成“凡是由修路等公益事业所占用的土地一律无偿使用”的约定,村民纷纷在让地修路协议上签字按手印,环屯路成了“民心路”。
背靠五岭森林公园的雷屯成了周末休闲游的“打卡地”,游客沿着亲水栈道散步,在农家乐品壮家特色美食,在综治中心前面的壮族风情长廊里休息,听村民讲“红指印”的故事。“以前游客来了留不住,现在能玩大半天,也带动了村里的农产品销售!”化峒镇副镇长林红旭笑着说,“这都是‘商量出来的好日子’。”
“群众议事机制”还突破了行政边界,延伸到跨省协作领域。魁圩乡那多村综治中心依托邻省共建、邻县联盟、邻乡结对、邻村联建“四级平台”,主动与毗邻的云南省富宁县谷拉乡那龙村建立边界乡村应急联防联调机制。接边地区联合调解工作组通过“月度轮值议事”“季度产业会商”机制,协调解决边界问题5件,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和美产业兴,互助向共富
“以前村里80%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已有20多人回乡干事创业!”怀书村党支部书记、综治中心主任韦正规语气里满是感慨。
怀书村的转变,也有来自综治中心的“治理助攻”。除了组建乡村治安巡逻队,每日沿景区、花卉基地排查安全隐患,综治中心还承担着矛盾调解、政策宣传、民生服务等多重职能。基地与农户因用工薪酬产生分歧时,中心调解员及时介入,参照当地用工标准制定“保底工资+绩效奖励”方案,既保障农户收入,又稳定用工;针对游客增多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中心牵头组织村民、商户、民宿经营者共同参与景区保洁;经常性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和普法宣传,帮助村民、商户增强法律意识。
大莫村弄关屯是苗族村,距离边境线不到1公里,屯里50多户人家中,有不少越南籍媳妇。过去,村民不重视教育,没少吃不懂法律的亏,有的遇到急事就想着从便道出去,还有个别村民受利益诱惑成了边境违法犯罪的工具人。因语言不通、政策不熟悉,外籍媳妇也曾面临“办事难、维权难”的问题。大莫村综治中心充分发挥屯教学点教师李春谋、村委会副主任陶成能等“双语普法宣传员”的作用,配合移民管理警察开展法治宣传。从居住证办理流程到子女入学政策,从婚姻家庭法律常识到反诈防骗的注意事项,宣传员们用中越双语把政策讲透、把法律说清。如今的弄关屯,村民相处和睦,“邻里互助小组”组织大家一起种牧草、搞养殖,开展吹芦笙、斗牛等民俗活动,民族团结的氛围成了乡村和谐的“加分项”。
在靖西边境村寨,一个个标识醒目、运行高效的乡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已成为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的主渠道。无论是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还是债务纠纷、劳务问题,老百姓遇到难题,走进综治中心“一扇门”,就能通过“一个窗口进入、一个平台流转、一个流程办理”的模式解决问题。
“一村一综治中心”是靖西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该市以“一体化运行、全流程管理、信息化支撑、实战作用发挥”为抓手,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治理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将综治人员、人民调解员、警务助理、网格员集中到村级综治中心办公,确保群众反映的各项诉求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
今年5月以来,全市292个规范化管理运行的村级综治中心从“有形覆盖”推向“有效覆盖”,不仅是资源整合的“黏合剂”,更是矛盾调解的“终点站”。各村依托综治中心排查受理矛盾纠纷176件,成功化解115件。
今年第一季度,靖西市群众安全感达99%,前9个月边贸交易额突破179.8亿元,文旅综合收入翻番,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9元、同比增长6.6%——今年是靖西撤县设市10周年,这座山水边城中,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让美景留得住游客,让边贸稳得住订单,让农户守得住收成,山水之间,平安是最珍贵的“流量密码”,更是共富路上最坚实的“铺路石”。
(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