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南宁市委政法委用实干实绩书写平安答卷
时间:2025-09-23 17:11来源:平安广西网责任编辑: 安羽
实干筑防线 奉献暖邕城
——南宁市委政法委用实干实绩书写平安答卷纪实

东博会、峰会客商纷至沓来,演唱会的荧光星海璀璨,“邕BA”球场的呐喊声激荡人心,环广西自行车赛骑手风驰电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这些热闹场景里,总有一群身影,提前到场、最后离场,他们目光如炬排查隐患,脚步匆匆穿梭人群,默默坚守为首府平安保驾护航。在南宁,“安全”与“满意”从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平安守护者”——南宁市委政法委全体干部职工,数十年如一日用实干、坚守与奉献书写的生动答卷。

早到一分钟,多一分安稳

重大赛事活动的成功举办,既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彰显,更是对平安建设的全面考验。在城市的各重点部位、活动场所、街头巷尾,南宁市委政法委干部职工的身影,从未缺席。

在群众求助的现场,面对攥着材料、满面愁容的群众,他们与各主管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主动安抚、上前询问:“大叔,您务工的工地在哪个城区?包工头联系方式方便提供吗?”“阿姨别着急,您反映的物业纠纷问题,我们马上协调相关部门跟进解决!”督促各有关单位第一时间主动做好政策解读、秩序维护等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他们口袋里的“部门联系卡”,早已被反复摩挲致边角发白;手里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群众诉求与期盼;手机更是24小时保持畅通,哪怕是午休时间接到电话,也会立刻抓起外套往现场赶。在他们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念头:我们早到一分钟,群众就能少一分焦急,城市就能多一分安稳。

在大型活动现场,同样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清晨,他们抵达活动现场,沿着路线逐一检查安保细节,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精准对接流程;活动期间,他们驻守关键点位,紧盯人流量变化和社会面动态,不错过一处细节、漏掉一丝隐患;活动落幕,直到最后一名群众有序离场、场馆灯光渐次熄灭,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脚步踏上归途。今年以来,他们累计护航56场次重大活动、赛事及会议,用实际行动筑牢安全防线。

“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不是一句停留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南宁市委政法委干部职工刻进骨子里的行动准则,更是融入日常工作的自觉担当。南宁市委政法委维稳指导科凭借在重大活动赛事和重大勤务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获南宁市委、市政府给予“集体三等功”,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印证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从“走迷宫”到“终点站”的治理升级

“以前办事像‘走迷宫’,现在一进门问题都解决了,就像直达了‘终点站’!”在南宁市综治中心,何大爷手里攥着“矛盾化解专线”便民卡,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何大爷和邻居宋阿姨因房屋共用管道漏水问题争执不休。市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小冯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快速联调机制,联系辖区网格员与物业人员上门勘查管道破损情况,协调装修公司制定管道改造方案。短短一个上午,这场邻里矛盾得到圆满化解,两家人重拾往日和睦。

这样高效解纷的场景,每天都在南宁市各级综治中心上演。南宁市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并强势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将综治中心定位为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积极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民政、人社、住建、卫生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集中入驻中心,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嵌入中心同步运行,同时引入心理咨询机构、公益性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宽解纷渠道,让群众的诉求在中心“一站式”得到回应。

在运行机制规范化建设方面,南宁市委政法委指导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建立“登记即分流”机制,完善群众诉求登记、受理、转办、办理、反馈全流程闭环,全量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综治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经过专业培训上岗,善用“情理法”工作法,既熟稔法律依据与权益边界,又能“聊家常”以情感人。同时,充分发挥“南宁市政法云平台”信息化实战效能,推行“一案一码”跟踪管理,确保依法受理的矛盾纠纷案件全程可查、可溯、可管。各入驻部门发挥集成作战优势,依法依规、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以高质量服务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筑牢坚实基础。

站点赋能让法治建设跑出“加速度”

宾阳县思陇镇与陈平镇两个村委会交界处约298亩的山林,曾是8个自然村村民心中难以释怀的“疙瘩”——这起延续多年的土地权属争议,不仅让村民间渐生嫌隙,更一度成为阻碍山林资源合理利用、制约乡村发展的“拦路虎”。

这起跨度长达40余年的山林纠纷,涉及面广、历史成因复杂,牵扯着两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化解难度大。为彻底解开“心结”,在南宁市法学会指导下,宾阳县法学会组织法学咨询专家团队,主动扛起化解重任。专家们深入纠纷现场、逐户走访村民,倾听老一辈人的回忆与诉求,细致梳理历史资料,从法律依据、权属沿革、现实利益等多个维度进行研判。在反复沟通与专业解析中,法学专家团队始终坚持以法治为引领,找准矛盾“症结”。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村民心中的“坚冰”逐渐融化,最终握手言和,共同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

近年来,南宁市法学会充分发挥“智囊团”“人才库”优势,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要求,突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民生”特点,推动法治力量向基层一线延伸。通过建强叶叔调解工作室、贝侬调解工作室等特色基层服务站点,为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145个,其中7个入驻产业园区、12个入驻县级综治中心、17个进驻学校建成法学会校园法治教育联系点。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法学会依托基层服务站点等载体,联合有关单位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2546场次,覆盖群众18.5万人,提供法律服务1817人次,化解矛盾纠纷603件。今年1月,南宁市法学会被评为“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

如今,行走在南宁的大街小巷,处处能感受到平安和谐的浓厚气息:网格员走街串巷排查安全隐患;综治中心里来访群众握手言和;村头榕树下乡亲们围着政法委员拉家常。曾经让工人犯愁的欠薪问题、让邻里闹僵的矛盾纠纷、让居民揪心的隐患,在南宁市委政法委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化作工地上的笑脸、老巷里的笑声和家门口的安心。

(广西法治日报)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