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警向群众了解辖区治安情况。
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路,连接着蜿蜒的漓江,500年树龄的古樟树依然散发着勃勃生机,树荫下是一座现代化的警务室,“人民公安”的标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个与古镇风貌融为一体的“古镇平安哨”,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公安局大圩派出所大圩镇警务工作站。
大圩派出所创新开展旅游警务,守护漓江大圩段、大圩古镇、古东瀑布等景区的生态与平安,让“绿水青山”的底色在阳光下愈发鲜亮。因工作出色,大圩派出所曾两次获桂林市公安局嘉奖。大圩警务站曾荣获全区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集体称号。
“孩子在古镇走散,民警仅花10分钟就帮找到,太感谢了!”“晚上逛古镇很安心,看到民警巡逻心里就踏实!”……警务工作站的外墙是专门为游客和居民设置的“心愿墙”,却贴满了一张张点赞的便签。
“古镇有三多:游客多,商铺多,岔路口多。老人小孩容易走失,游客偶尔也有纠纷,警务室设在这里,就是要让大家感受到警察就在身边。”大圩派出所所长刘思宇介绍。民辅警每天沿着青石板路巡逻,为问路的游客递上“古镇安全指南”,及时提醒店主及时清理门口堆放的杂物。前不久,一名湖南游客在古镇丢失了装有身份证和银行卡的背包,民警通过警务室的监控录像及走访,半小时就找到了拾金不昧的商户,帮游客挽回损失。
每月逢圩日,民辅警还在警务室门口摆起“法治课堂”,用本地话向村民讲解“禁渔期规定”“污水零排放”等法规政策,把生态环保理念送到村民身边。“以前总觉得‘靠水吃水’天经地义,下网捞鱼是家常便饭。是民辅警们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上门走访,让大家慢慢明白,保护漓江就是保护饭碗。”村民王大爷说。如今,古镇周边的村民不仅不会撒下渔网,还主动担任起环保监督员,提醒过往游客别往江里扔垃圾。
走进大圩镇警务工作站,实时监控大屏上,漓江边的垂钓者、沿岸动态清晰可见。“一旦发现有人电鱼、乱扔垃圾,附近民警3分钟内就能赶到现场。”刘思宇介绍,这座2022年建成的警务工作站,不仅串联起漓江边、古镇里的重点监控点位,更打破了部门壁垒,让“治水共同体”落地见效。
每逢节假日和旅游高峰期,民辅警会同时运用“步巡+快艇+无人机”的巡逻模式,形成“水陆空”立体巡防网。“以前靠脚板巡江,14公里的漓江岸线根本走不了两趟。现在有了快艇和无人机,巡逻效率至少提升3倍。”辅警卢志双说,几年来,派出所联合渔政、漓管委等部门,已查处非法电鱼、排污等案件10余起,漓江大圩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科技装备让巡防更精准。
大圩派出所依托河湖警长制构建“属地负责+警长统筹+部门联动”模式,让守护力量拧成一股绳。每月一次的多部门联席会议上,派出所民警、社区工作人员、水利部门代表围坐在一起,梳理游客聚集区的环保隐患、古镇商铺的安全问题。“在古镇入口处有摊贩向漓江倾倒污水,我们通过工作站的联动机制,当天就联合城管、环保部门完成整改。”
“大家巡逻时注意看岸边有没有未熄灭的炭火,遇到游客搭帐篷要提醒他们远离禁火区。”每天傍晚,村民曾意萍都会和义务巡防队的队员们在漓江边集合,开始2小时的巡江工作。
2021年,大圩派出所联合镇政府发起“义务巡江队”招募时,曾意萍第一个报了名。如今,这支由当地党员、群众组成的队伍,已发展到100余人。大家的初衷很简单:想为家门口的漓江做点事。
起初,巡防队的工作并不顺利,有游客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在江边烧烤,有村民觉得巡江妨碍了自己捕鱼。但曾意萍和队员们没有放弃——他们带着漓江治理前后对比图,用“现在水干净了,来玩的游客更多了”的事实,慢慢打动了大家。
“看见鱼儿在漓江中游来游去时,你就会知道守护好这江水,比捕多少鱼都值。”义务巡防队在周末游客高峰期值守江边,劝导不文明行为,协助派出所排查排污口,记录水质变化,还带动了一批过去以捕鱼为生的村民加入巡防队,从“捕鱼人”变成“护渔人”。
数据见证着守护的成效:古镇游客满意度连续3年达96%,漓江大圩段的鱼类种群密度较2020年提升19%。青石板路上的脚步声、漓江边的巡防身影、警务室里的笑声,共同勾勒出“警民共治、山水共美”的画卷。
(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