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那坡县,以其独特的区位,肩负着守边固边、兴边富民的重任。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紧紧围绕平安建设总体目标,以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边境特色的平安和谐发展之路,让绵长的边境线成为充满活力、稳定繁荣的风景线。

边贸通达百姓欢 法治护航安企心
每日拂晓,那坡县平孟口岸便已车水马龙,满载货物的车辆有序排队等候通关,边民互市区内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之一,今年以来,平孟口岸出入境人员达7.2万余人次,进出口货物量3000余吨。
繁荣的背后,是法治的坚实支撑。那坡县积极探索涉外法治建设新路径,率先在口岸地区设立涉外民商事纠纷诉仲调联动工作站,整合律师和公证、调解等资源,为中外客商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2024年9月,平孟镇百兴合作社与越南某公司的腰果贸易陷入僵局——货款已付却迟迟未收到3.1吨货物。工作站启动“诉转调”机制后,仅10天便促成越南公司全额退款,双方握手言和。
工作站自建成以来,已成功调处涉外贸易纠纷212起。外国商人阮某深有感触:“以前遇到合同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有了涉外民商事纠纷诉仲调联动工作站,沟通顺畅,解决高效,在这里做生意更安心了!”
那坡县相关部门还联合开展口岸秩序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走私、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人流、物流的安全高效流动,法治化为边贸健康发展注入了稳定剂。
普法山歌传万家 民族团结相映红
“山歌越唱心越亮,法治观念记心上;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和谐美边关……”在那坡县百省乡的苗寨里,普法山歌队用苗汉双语将法律知识编成山歌,传唱到家家户户。这是那坡县深入推进法治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缩影。
那坡县境内生活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仫佬族等6个民族,国界线长206.5公里,是广西陆上疆界线最长的县份之一。针对边境地区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的特点,那坡县创新“法治+民族团结”宣传模式,组建双语普法小分队,深入边境线上的瑶寨、苗岭彝村,用民族语言讲解宪法、民法典中关于民族团结、边境管理的条款,以及反诈、禁毒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今年全县累计开展“法治边关行”活动30余场,覆盖群众6万人次。
水弄寨的壮族村民李大哥和苗寨的老王因林地界线曾有些小摩擦。在普法工作队的调解和法治宣传感召下,双方互谅互让,最终握手言和。两家人现在常来常往,亲如一家。
这样的故事在边境线上不断上演,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民族团结的沃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倾心为民解千结 稳边固边促和谐
走进那坡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重点路段、口岸、村屯的治安动态,网格员上报的信息不断聚合、分类、处置。这是那坡县提升边疆治理效能的“智慧大脑”。
该县高标准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公安、司法行政、信访、调解等力量,实现“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综治中心启用以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82起,调解成功率达91%,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平孟镇的李某与平孟某食品厂因挖掘机作业费拖欠一事发生纠纷。平孟镇综治中心介入后,迅速组织工作专班进行调解。专班人员多次联系食品厂负责人,深入核实情况,厘清债务关系,并耐心细致地开展沟通协调工作,促使双方就款项支付达成一致,食品厂将拖欠的1.3万元挖掘机作业费全额支付给李某。今年10月2日,顺利拿到欠款的李某,专程来到平孟镇综治中心,送给工作人员一面写有“为群众办实事”字样的锦旗以表感谢之情。
在加强矛盾纠纷化解的同时,那坡县持续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雪亮工程”向边境村寨延伸,组建“护边员”“路长”“巷长”等群防群治队伍,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近年来全县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此外,那坡县将平安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严厉打击跨境盗采盗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守护边境的绿水青山,形成社会治安与边境生态双重良好的局面,展现边疆善治的和谐图景。
法治引领,平安筑底。那坡县以坚实的步伐,不断夯实平安根基,优化发展环境,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描绘出一幅边关稳固、商贸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壮丽画卷,为兴边富民、稳边固防贡献那坡力量。
(广西法治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