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1234”培养体系(“一把手亲自抓+‘资源+制度’双重保障+‘三维一体’量化评价+‘四维联动’实战化培养”);扎实推行《新入职民警综合能力培养方案(试行)》……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公安局海城分局聚焦新时代公安队伍建设要求,针对新入职民警培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成长周期过长”等问题,打造出“实战引领、精准滴灌、全程赋能”培养新格局,为加快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注入青春动能。

今年9月,2024年新警在转正座谈会畅谈从警一周年感想
破题:直击痛点,构建三维能力培养体系
“案件材料不够规范”“群众工作方法单一”……面对新警在执法实践中暴露出的能力短板,海城分局精准施策,构建起以理论筑基、实战砺能、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着力打通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通道。
在理论筑基环节,海城分局推出法制部门联系审核员制度——由法制部门安排1名法制审核员对应联系2~3个办案所队,通过“日常驻点答疑+即时响应咨询”方式,在接处警规范、案件定性、证据收集等环节提供“小范围、精准化”的法律指导;同步增设公文写作专项训练——由分局宣传办开发系列课程,覆盖通知、报告、警情通报、通讯稿件,采取“专家授课+模拟写作+两级评改”模式,将优秀作品推送至政务平台展示。
实战砺能环节,在“邻里纠纷调解”等多个高频警情模拟基础上,通过“案例复盘+协同处置”,提升“快速响应、规范发声、有效引导”的实战能力。
职业素养环节,海城分局结合“英模讲堂”开展“公文写作与群众沟通”专题分享,邀请优秀民警传授“如何用通俗语言解读政策法规”“如何通过文书体现执法温度”等实战经验,推动能力素养与职业精神深度融合。

新警在辖区开展反诈宣传
创新:双导驱动,实施三阶段递进赋能机制
“这个通讯稿件对事件情景描述不够清晰……”在新警公文写作评改会上,业务警师逐份点评作业。另一堂特殊的“廉政课”上,庄严肃穆的庭审现场取代了传统教室,海城分局创新采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方式,将庭审现场转化为廉政教育生动课堂,让新警在真实法治场景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此外,海城分局还创新建立“业务警师+思政警师”双警师制,将培养周期细化为筑基期、提升期、赋能期,通过全方位、精准化的分层次培养,有效推动新警能力阶梯式跃升。
其中筑基期重点开展政治轮训与基础能力培训;提升期在独立完成基础业务基础上,实施“警种定制+专项攻坚”培养,安排新警轮岗刑侦、社区岗位,参与案件办理、矛盾调解等实战任务;赋能期推行“小警师”模式,经过提升期的新警需结对指导1~2名新入职民警,协助开展基础业务培训,并组织开展“技能比武”,通过“现场处置+复盘点评”强化实战技能。
深化:机制创新,构建全周期培养闭环体系
2025年10月,海城分局在试点基础上正式印发《新入职民警综合能力培养方案》,将培养周期从1年延长至3年,由“偏科民警”锻炼成为在所队会执法办案,进社区会做群众工作,到企业、学校会做宣讲,担任领导岗位会组织指挥的“全科民警”,真正成了公安人才培养的“加油站”。
机制创新+精准考评,立起成长“指挥棒”
为强化新警执法办案实效,海城分局建立执法办案量化积分机制,形成个人执法档案,实现能力短板的动态追踪与精准预警,有效引导新警在实战中树立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
长效机制+资源保障,筑牢“成长加油站”
上述方案还明确“三级责任体系”:政工部门统筹开发《公文写作规范手册》等教材;法制、情指中心等警种提供实战场景;基层单位将“公文质量”纳入新警季度考核。首批“金牌警师”因带教成效突出,其警师故事刊发在当地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
跟踪培养+成果转化,延伸“能力产业链”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海城分局创新“1年跟踪+3年帮扶”机制,新警定岗后仍需完成“年度公文写作提升计划”,同时积极参与学习海城分局重大项目。2025北海全市公安“AI短视频”大赛中,原海西派出所新警黎先平随队参赛,最终凭借过硬的AI软件操作能力帮助海城公安代表队斩获第一名。
据统计,通过系统化培养,海城分局新警独立完成执法文书合格率从试点前的68%提升至目前的98%,群众对新警服务满意度更是高达100%。

2024年新警李涛在反诈短剧《留心花园》中扮演“道明四”深受好评。
海城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持续深化“1234”培养体系,以“提笔能写、遇事能处、开口能讲”为目标,推动新警在实战磨砺中成长为新时代公安铁军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