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和市人大代表开展“回头看”
正值春耕“黄金期”,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喜观村的农业基地内,两台大型农机在水稻田中来回穿梭,留下一道道平整松软的地貌。放眼望去,农田内还配备了高科技温室大棚、远程喷淋滴灌、无人机飞防……这座智慧农业基地的诞生,正是源于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璧山区检察院办理的系列占用耕地种植草皮公益诉讼案。
万亩农田被占用种植草皮
2023年2月,璧山区检察院收到线索称,七塘镇大面积耕地被用于种植草皮。该院立即组织检察官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不少园林种植公司在七塘镇、大兴镇等地承包土地用于种植草皮,共有9个镇(街)存在不同程度占用耕地种植草皮的情形,种植面积近万亩。
依据有关规定,永久基本农田应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不能被随意改变用途,更不能进行“非粮化”“非农化”建设。园林种植企业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耕地资源,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的指导下,璧山区检察院依法立案,并在厘清土地监管职责后,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及相关乡镇制发检察建议、磋商意见书,督促各单位依法履行耕地保护监管职责,做好耕地的退草还耕、恢复基本农田生产条件工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参与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工作。
解决“复耕难”背后的症结
违法占用耕地是个例还是普遍问题?对此,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成立办案组,在辖区内开展农田保护专项监督,经摸排核实,辖区共有1.26万亩基本农田被占用种植草皮。
2024年5月,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向重庆市土地监管部门制发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建议进一步开展全市耕地种草皮行政监管工作,强化源头治理,加大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耕地保护氛围。
在跟进监督中,检察机关又发现,不少耕地普遍存在“案结地荒”的尴尬处境,于是主动联合行政职能部门,多次协商,尝试借助外力引进有技术有资质的农企,以企业效益唤醒沉睡的土地。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七塘镇率先通过整治转产引进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该公司计划以七塘镇案涉1000余亩草皮地为基础,打造一座机械化的“农业基地”,用于种植粮食、蔬菜等作物,并在五年内逐步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最终完成基地的“全智慧化”。同时,重庆市土地监管部门协调6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耕地保护有突出成效的乡镇街道。这一耕地保护奖励激励政策的出台,从源头上减少了耕地种草皮的违法行为。截至2024年底,1.26万亩农田已全部完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