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张代表和李法官一起调解,我们两家多年的宅基地纠纷终于解决了!”近日,重庆市长寿区晏家街道居民老陈握着人大代表张莉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激。这场化解在家门口的矛盾纠纷,正是长寿区人民法院创新推出“六推”工作法,探索“人大+法院”协同助力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自该工作法实施以来,长寿区法院将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与司法定分止争的职能深度融合,以“人大代表长寿区法院联络点”为纽带,让矛盾化解更高效、司法服务更贴心,相关工作经验于今年2月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炯调研肯定。
联动共建:织就全域联络网
“选对人、用对人,才能让联络点真正发挥作用。”据长寿区法院立案庭负责人介绍,为确保“人大+法院”联动落地见效,法院主动对接长寿区人大,共同制定联动共建方案、管理细则等制度,从辖区5个街镇精心推选5名“为人公道正派、懂法律常识、善做群众工作”的人大代表入驻法庭,在“一街镇一法官”“一庭两所”基础上,创新形成“一街镇一法官五代表”工作机制,构建起以联络点为核心、覆盖全域的“1+25”联络网络。
人大代表的“三熟”优势(人熟、地熟、事熟),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金钥匙”。2024年夏天,渡舟街道两户村民因土地流转租金问题争执不下,人民调解员多次调解无果。联络点随即启动“推心调解”机制,将案件推送至街道人大代表周明华手中。周明华带着法官一起上门,用乡音拉家常、讲政策,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据统计,2024年以来,25名人大代表进站履职64人次,诉前成功调解案件58件。其中,1件还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现实。
直面监督:让司法更接地气
“以前总觉得法院工作很神秘,现在每周三都能和法官一起接待群众,既能听民意,也能监督司法,感觉责任更重了。”人大代表王丽娟的感受,道出了长寿区法院“推诚接待”机制的价值。为打通监督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法院固定每周三开展“人大代表+法官”联合接待日活动,代表驻点倾听群众诉求、接受监督,还与法官共同开展政策宣讲、民意调查,让司法工作更接地气。2024年以来,已开展联合接访25次,收集社情民意37条,不少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这一渠道得到妥善解决。
“不预先通知、自由选案旁听”的“推门随听”机制,则让监督更具实效性。2024年11月,人大代表陈刚随机走进长寿区法院葛兰法庭,旁听了一起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庭审后,他针对案件审理中的程序细节提出建议,法庭当天便组织干警讨论整改,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监督,既保障了代表履职,也促进了法院工作提质。”陈刚说。得益于扎实的工作成效,法院制作的相关宣传稿件还斩获2024年重庆市人大新闻一等奖。
巡回审判:有力度更有温度
“大家看,在这起案件中,卖方没说明房屋抵押情况,买方有权要求赔偿……”在长寿区云台镇的稻田边,一场特殊的“巡回审判”正在进行。
庭审结束后,人大代表刘芳和法官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法律知识——这是长寿区法院“推导说理”机制的常态化场景。通过邀请代表参与巡回审判,深入田间地头、社区院落,在监督庭审的同时,与法官共同释法说理、调解劝导,让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针对基层高频纠纷,法院还推出“推敲类案”机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类案分析报告的全流程制作。
从“推选入库”的精准赋能,到“推心调解”的温情化解;从“推诚接待”的民意倾听,到“推门随听”的实时监督;从“推导说理”的现场普法,到“推敲类案”的决策助力——长寿区法院的“六推”工作法,正以“人大+法院”的协同之力,不断擦亮基层治理的“长寿名片”,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写下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