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探索并扎实推进生态警务建设,通过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以扎实举措守护山城绿水青山,为重庆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贡献公安力量。
多跨协同,共筑生态防控体系
全市公安机关强化与相关行政部门的联动协作,推进区域警务合作,持续织密生态保护防线。今年3月,南川区公安局根据群众举报,快速反应,联动山林警长、护林员等力量,成功侦破一起在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非法砍伐林木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张某忠等人,有效震慑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此案是南川区生态警务站高效运行的一个缩影。

南川区公安局通过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生态警长、生态义警队伍及生态警务站、室、点一体化建设路径。目前已联合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组建区、镇、村三级生态警长队伍,设立20余个生态警务站点,并与贵州省相邻县联合设立边区生态警务联勤点,形成了网格化防护布局。

荣昌区公安局创新推行河库警长制,由涉河库派出所所长担任河库警长,牵头负责水域巡逻防控与违法犯罪打击。同时,构建“生态派出所+生态哨兵科普教育+多部门生态巡逻队”三位一体警务模式,联合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常态化巡河,覆盖重点水域“五点四线”,并运用步巡、车巡、舟巡、无人机巡等方式,构建陆水空立体化监测网络。此外,荣昌区局还与四川泸州、内江、达州等地共建川渝联合生态警务室及生态保护联盟,协同打击跨界环境污染、非法捕捞等犯罪。2024年以来,已侦办跨界环境资源类案件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人。
重庆公安持续深化区域生态警务协作,与四川、湖北、贵州等地公安机关签订协作机制,共同打击跨流域、跨区域污染环境犯罪,并与相关省市建立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等专项合作机制,联合生态环境、检察等部门出台跨省联合执法规范,与云南警方建立警务战略协作,构筑起坚实的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科技赋能,提升精准打击效能
全市公安机关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推动生态保护工作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升级,彻底改变了过去“靠腿走、靠眼看”的传统模式。
梁平区公安局双桂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警务站于2025年7月4日揭牌运行,该站整合公安、林业、环保等多部门信息资源和力量,依托数字化平台协同开展生态保护。通过建设数字化应用场景,对生态领域突出问题进行智能监测分析,实现了对生态违法犯罪的精准打击和风险隐患的源头治理。近期,该站成功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
江津区公安局在重点国有林区建成6个生态警务室,创建“智能监控预警+情指行指挥体系+基层巡防力量”生态警务模式,利用无人机、高空监控视频等设备,打造空、地、网全方位立体防控体系,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截至目前,通过无人机巡防已发现并处置森林火灾隐患12起,查处野外违规用火行为18起,协助查处涉林行政案件18起、刑事案件5起。
群防群治,凝聚生态保护合力
全市公安机关注重发动和依靠群众,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生态守护。
北碚区公安分局澄江派出所位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去年11月,该所接到游客在缙云山迷路的警情后,立即启动应急单元预案,联合相关部门及当地村民,历经5小时艰苦搜寻,成功救助三名迷路群众(含一名儿童),确保了群众生命安全。近两年来,澄江派出所通过召开院坝会30余场次,广泛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吸纳群众成为“生态志愿者”,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收集意见建议80余条,有效提升了辖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维护了自然保护区社会稳定。去年9月,在一次与渔政人员、村民的联合夜间巡逻中,当场抓获非法捕捞嫌疑人3名,收缴渔具20余件,有力护航了嘉陵江生态。

开州区公安局创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室,创新开展“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一体化保护协作机制,配备专业警力,并与行政职能部门、社会环保组织紧密协作,共同参与生态保护。截至2025年9月,开州区涉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数量同比下降18%,相关警情处置时间大幅缩短,其侦破的一起破坏古树名木案获公安部贺电表扬,相关经验做法获公安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下一步,重庆公安将继续以各类功能清晰的生态警务站(室)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科技赋能,统筹各方力量,持续深化生态警务工作,坚决为巴渝大地的绿水青山筑牢安全防线,让重庆的山水“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