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生活没盼头,现在每周复盘、写周记,记录自己一点点的改变,连警官都说我眼里有光了。”近日,在云南省第四监狱“向阳花工作室”的团体辅导课上,罪犯王某分享道。
今年初,云南省第四监狱“向阳花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的监狱干警秉持“向阳而生,心向光明”的理念,聚焦“心理调适解心结”这一教育改造工作重点,帮助罪犯从“心”出发、积极改造。
回应迫切的心理需求
“许多罪犯走上犯罪道路,背后往往存在心理创伤:可能是童年忽视、家庭破裂的伤痕,也可能是长期压抑后的失控……”教育改造科科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谷先在交流会上说道,“这些‘心结’若不解开,即便刑满释放,也可能因情绪管理或社交问题再次陷入困境。”
要“管得住”,更要“改得好”。这是监狱工作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深层期待,“向阳花工作室”由此应运而生。
以专业和温度重塑希望
工作室的墙上,“每一次倾诉都是成长”、“慢慢来,你已经很棒了”等标语传递着暖意。这里设有沙盘、绘画工具等设备,并由擅长法律和心理专业的干警开展教育工作。
罪犯张某,因入监初难以适应改造生活,常与人冲突,深夜用拳头砸墙,反复念叨“活着没意思”。
“他那时充满抵触,很难沟通。”责任干警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一次个体咨询中。咨询师没有急于批评,而是递上一杯温水:“你说‘活着没意思’,能和我聊聊,这种‘没意思’具体是什么吗?”张某愣住了——这是入监后第一次有人认真倾听他的想法。
随着咨询深入,张某逐渐敞开心扉:童年的孤独、母亲的早逝、曾经的校园欺凌……那些被深埋的创伤,在安全的倾诉中被看见。
“原来我不是天生坏,只是太疼了,不知道怎么表达。”他在咨询记录中写道。
三个月后,张某的变化令人欣慰:不再易怒冲动,还给父亲写了入狱来的第一封家书:“爸,我对不起您,但我会好好改造,等我回家。”他的笔记本上也多了这样一句:“今天,我很平静,窗台上的小花被阳光照着,微风徐徐,我觉得一切很美好。”
织密心理支持网络
云南省第四监狱现有174名持证心理咨询师,并与陕西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等机构建立合作,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交流研讨和案例分析。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爱文说:“我们不是‘说教者’,而是‘引导者’。一次团体辅导中,一名罪犯流泪道‘我妈生日快到了,我想给她写封信,可我怕她不原谅我’。我陪他一起写,帮他回忆小时候妈妈带他赶集、玩耍、照顾他的点滴……后来,他妈妈收到信,来参加亲情帮教活动,两人相拥而泣——那一刻,我感受到隔阂正在消融。”
让“向阳花”开满高墙内外
除心理疏导工作外,工作室还积极延伸工作,组织宣讲团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业,开展法治宣传、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活动,推动社会预防关口前移。
这朵“向阳花”,让希望开在高墙内外。而在云岭大地,还有很多监狱干警在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不断传递温情和力量,期待绽放更多的花儿。
(云南省第四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