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白龙江畔绘安居画卷!千年古镇碧口,他们悉心浇灌“枫桥之花”、竭力守护茶乡安宁
时间:2025-08-01 12:49来源:陇南市委政法委责任编辑: 李鸽

白龙江畔,青石板巷。清晨的甘肃陇南碧口古镇在袅袅炊烟中苏醒,茶马古道的铜铃声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社区民警巡逻的脚步声。



碧口镇原名碧峪口、碧霞口,坐落在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甘肃西双版纳”和“陇上小江南”之美誉,曾是甘川两省重要水旱码头,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跻身于甘肃“四大名镇”之首。

近年来,文县公安局碧口派出所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突破口,规范“两队一室”运行,搭建治安管理“一屏管”,实现治安要素管控可视化、清单化、流程化,构建协同高效的警务体制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从守护青瓦木楼的“铁脚板”到覆盖全镇的“智慧天网”,从调解邻里纠纷的“八茶调解”机制,到多元共治的“平安联盟”,在岁月流转中,碧口派出所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古镇治理注入全新内涵。

从“警情等人”到“人找警情” 古镇平安的时空对话

“杨警官,又巡逻呢?有你们在,晚上出来散步心里踏实多啦!”傍晚时分,在茶韵广场,居民张大爷看到正在巡逻的民警杨国林,热情地打招呼。



这样的场景,与三年前“报警电话响不停,民警疲于奔命”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民警们走出派出所,把办公桌“搬”到了古街巷口、茶市摊前。



“以前是坐等报警,现在是我们主动找问题。”老杨翻开他的“民情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家各户的情况。

科技赋能让这场“时空对话”更加生动。在古镇街头巷尾,警用无人机和高清视频探头隔空“守望”,编织了一张立体社会治安防控网。

变“矛盾中转站”为“问题终点站” 氤氲茶香里的治理智慧

“要不是你们出面调解,我和邻居这‘梁子’怕是解不开了。” 在八茶调解室里,居民赵大哥对民警感激地说。原来,赵大哥和邻居因茶园边界问题产生了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差点动起手来。



接到报警后,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分别听取了诉求,了解到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沟通不畅,都觉得自己有理。民警分别做双方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

像这样的矛盾纠纷调解案例,在碧口派出所还有很多。推行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纠纷、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握手和、以茶溯回访“八茶调解”机制,凭借着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深入群众中间、茶园地头,了解矛盾症结,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让“法治理念”扎根“街头巷尾” 穿越山水的法治星光

“民警同志,我想问一下,要是遇到网络诈骗该怎么办啊?” 在社区开展的法治宣传活动现场,居民陈阿姨向民警问道。在碧口古镇,法治宣传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融入市井生活的点点滴滴。



针对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碧口派出所组建了由民警、一村一辅警、村干部和乡贤组成的“普法队”,建立责任清单,明确包抓责任,推动普法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法治精神融入古镇肌理。

在码头、茶市等人流密集区设置法治宣传点,通过一次次的法治宣传活动,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治意识逐渐提高,为基层社会治理营造了良好环境。

古镇中街旁开茶店的李大姐深有感触:“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民警天天在街上讲,连我小孙子都知道‘不轻信、不转账’。”这样的转变,正是碧口派出所推行“精准滴灌”的生动写照。



暮色中的碧口古镇,沿街灯笼次第亮起。石城墙头,刚结束走访的民警与纳凉群众唠着家常;无人机正掠过古建筑进行夜间巡检;指挥中心的电子屏上,关键部位一目了然......传统与现代交融间,一幅“安居画卷”正徐徐展开。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