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法治树”植根万亩果园!陇东塬上,这个司法所播撒法治雨露、护航产业发展
时间:2025-08-05 09:56来源:甘肃省司法厅责任编辑: 李鸽

在陇东塬区的金色褶皱里,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柏树镇以万亩苹果园铺展出一幅“春赏花、秋收果”的田园画卷。晨雾中,果园舒展绿浪;秋霜后,红玉般的果实压弯枝头,让这座“苹果小镇”跃动着产业振兴的生机。 


当乡村振兴的春风拂过这76平方公里的塬梁沟峁,法治的根系也悄然深植沃土——柏树司法所,恰似一株扎根田垄的“法治苹果树”,以专业为枝、以温情为叶,将法治基因融入苹果产业链条,把矛盾化解延伸到田间地头,将法治的甘霖播撒在订单合同的字里行间,把和谐的种子栽进乡亲邻里的心田。

精准普法
播撒法治阳光




五月的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给果树疏果,一簇簇青果被小心摘除,确保剩余果实茁壮成长。忙碌的人群中,佩戴司法行政徽章的工作人员格外显眼——他们一边帮果农扶梯子、分发宣传资料,一边用方言拉家常:“王叔,疏果雇人可得签个简单合同,万一有个磕碰,咱依法处理不扯皮!”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中,一场“农忙+普法”的基层实践悄然展开。



为提升法治宣传实效,柏树司法所所长李军奎着眼时机精准化、语言乡土化、服务场景化,努力让普法工作“入乡随俗”。抓住疏果期用工多、纠纷易发的特点,司法所提前调研果农法律盲区,制定“土地流转合同范本”“用工风险提示单”等实用资料,将普法内容与农技指导同步进行,让法律知识自然融入生产环节,实现“需求在哪,普法就到哪”。他们以“故事会”形式,将民法典、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抽象法条转化为果农听得懂的“风险教训”和“避坑指南”,用“身边事”诠释“大道理”,并制作发放“法治联系卡”,承诺24小时法律咨询响应,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今,柏树司法所的“果园法治课”已成为本地农忙季特色活动,吸引周边乡镇观摩学习,并衍生出“采摘季合同法讲堂”“丰收季电商维权指南”等系列服务。果农自发组建的“法治互助小组”,主动参与村级调解,形成了“小事不出园、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格局。



严管厚爱
筑牢社区矫正防线


“社区矫正工作不单是冰冷的监管,更是一场‘破茧重生’的温暖守护。”柏树司法所坚持“教育为主、矫心为本”,探索“分类管理+暖心帮扶”模式,助力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

矫正对象张某接受社区矫正初期情绪低落,配合度低。经多次走访、耐心疏导,李军奎得知其为生计发愁,便多方联系,帮其在县城餐饮行业谋得一份工作。如今,张某凭借出色表现升职为店长,生活态度积极,展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犯错的人就像迷途的船,我们不仅要拉他们回岸,更要教会他们掌舵的方向。”李军奎深有感触地说。通过“教育+帮扶+感化”的“三步引路法”,帮助矫正对象重拾生活信心,让法治的刚性约束与人性化关怀交融共生。建立“阳光成长档案”,记录矫正对象参与公益劳动、技能培训等情况,激发其社会责任感,每季度开展心理测评与疏导。今年5月1日,矫正期满的张某送上锦旗,感谢司法所的暖心关怀和真情教育。

多元解纷
绘就和谐画卷




陶坡村村民杨某甲和杨某乙这对多年邻居,因修房影响道路通行和通水问题争执不下。李军奎带领工作人员走访调查、实地丈量,厘清事实。一方面,向双方详细讲解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讲述“六尺巷”故事,以邻里和睦之情晓之以理。几番沟通后,杨某乙承诺修建期间严守宅基地边界,预留充足通行空间,完工后自觉平整道路边坡,双方握手言和。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找到打开心结的那把‘金钥匙’。”立足“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柏树司法所积极推行“五步七天”调解法,设立“流动调解站”,现场化解土地流转、用工争议等矛盾,让群众感受到“法治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建立镇、村、组三级调解体系,培育人民调解员62人、“法律明白人”134名。对重大疑难纠纷实行“1+N”联调机制,联合派出所、法庭等部门共同研判。设立“老支书调解室”“果乡和事佬”等品牌调解室,吸纳乡贤、老党员等社会力量参与。针对苹果购销旺季易发合同纠纷的特点,司法所提前介入,组织果农与收购商签订规范化合同模板,成功预防潜在纠纷20余起。2024年以来,共调处矛盾纠纷241件,调解成功率达99.6%。

红彤彤的苹果甜了百姓生活,更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法治精神与淳朴乡风交融的生动实践。在这片流淌着法治清泉的沃土上,柏树司法所以专业之力护航产业发展,以温情服务浸润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法治之树”正枝繁叶茂、硕果满园。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