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服务这么多年,不能说换就换!”“可业主们对你们有意见,我们新选出来的凭什么不能接?”今年8月,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区陷入物业“新老交替”困局:两家物业公司互不相让,引发业主不满。就在矛盾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刘家堡派出所把新老物业公司代表、小区业委会成员请进了“家事直说站”,与社区民警、专业律师和退休“老警官”调解员围坐一堂,经过三轮协商,最终达成各方都认可的方案。更令业主们欣喜的是,这次调解还催生了“物业工作与费用共商共议”长效机制。这场纠纷不仅在48小时内圆满化解,还推动了社区治理机制的优化。其实,这是兰州公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警务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专业筑基:
锻造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者

调解矛盾纠纷(图/ 张军扬)
今年以来,兰州市公安局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牵引,深入实施“枫警计划”,聚焦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培育基层民警综合素质,通过系统化培训、实战化演练、精准化考核,着力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善治理的公安铁军。
9月初,兰州公安“黄河枫警”治安数据建模科创比武激战正酣,来自基层一线的参赛民警围绕矛盾纠纷调解、突发事件处置、线索排查管理等课题展开角逐。“我们构建了‘2+9+N’训练体系,每个季度都会开展一场‘黄河枫警’科创比武,通过常态化比武竞赛,全面提升民警综合素质。”市公安局政治部警察训练科科长王景宝介绍,“训练体系中,‘2’代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双提升,‘9’是涵盖九类主要业务领域,‘N’则是根据实战需求不断拓展的专项技能培训。”
在强化专业训练的同时,兰州公安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矩阵。其中,安宁分局紧贴派出所智慧警务、现代警务建设推出的刘家堡派出所“五芯警务”品牌,吸引了全国21个省市、84个兄弟单位前来观摩学习,以“芯勤务、芯执法、芯治理、芯服务、芯警营”的全新理念和创新成效,打造了新时代派出所工作新范式。截至目前,兰州公安已培育出“清枫法制”“红星卫士”“安澜铁骑”“站域善治”等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警务品牌,升级“旅游警务”“生态警务”“畅安警务”2.0版本,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想要做好群众的贴心人,自己的能力素质必须与时俱进。”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西固分局西固城派出所所长刘长国深有感触,“面对群众,除了要懂群心理、懂语言、懂技巧,还得有知识、会操作、能讲清。”今年以来,兰州公安共有29个集体、361名个人记功受奖,全警履职能力和队伍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机制创新:
构筑全范围共建共享新格局
为进一步打破警种壁垒和部门界限,兰州市公安局创新“警网双格+群众路线”机制,推动710名警力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实现“一区一警两辅”“一村一辅警”全覆盖,组建社区警务团队818支、4万余人,将“警网双格+群众路线”融入兰州市“田字型”基层治理新体系,实现警务资源与网格资源的深度融合。
百事均可说,万事都能和。在七里河区,带有兰州特色农产品“百合”名称的“百合(和)调解”,已成为七里河分局“家事直说站”里的共识。今年4月,西园派出所社区民警在走访时接到群众反映:邻居家机井长期渗水,自家房屋被浸泡导致墙体裂缝。在详细了解主管部门、邻居住户等相关情况后,西园派出所立即对接街道综治中心,联动水务、社区、物业共同会商并实地勘察,多番联系机井周围的数十位邻居,在“家事直说站”共同协商。一个月内,机井维修、渗透处理、墙体加固全部完成,这起困扰住户的烦心大事、涉及多家的邻里纠纷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这种将调解室搬到群众家门口的做法,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截至目前,兰州市公安局在各派出所、街面警务站、住宅小区设立的“家事直说站”已成功调处矛盾纠纷3.6万余起,化解成功率达98.7%。
在街面治安防控方面,兰州市公安机关也立足全市治安规律特点,不断取得突破。城关分局通过推动执法执勤全息可视“一屏管”,实现了治安热点区域派出所与应急处突力量、警务站同频共振,人、车、物高效调度,三个综合警务站全时守护,警情处置响应时间平均缩短20%。通过深化“巡处一体化”改革,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行的6个街面综合警务站全部实现了“站舟车摩航”全域协同。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可防性案件下降30.8%。
数据赋能:
打造数字化智慧警务新生态
在兰州市公安局一体化实战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市治安态势。值班民警轻点鼠标,就能调取任何一个重点区域的实时画面和警力分布。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海量数据的深度融合与智能分析。
“我们深化‘大数据+百万警进千万家’行动,建成投用市、区两级一体化实战中心,重构线上预警体系。”市公安局科信部门负责人介绍,“通过完善5110、9110等专业赋能机制,扎实推行‘一警三推送’模式,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显著提升,牵引破案和查结率提高14.3%,刑事发案数创历史新低。”
在安宁分局,基层基础管控中心的实体化运行成效显著,作为派出所基础警务工作的唯一“出入端口”,通过推行“基础管控中心+任务标准件+社区警务平台”机制,使派出所临时性、重复性任务下降45%、第三季度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保持在100%,通过基础信息直接支撑破案数同比增长54%。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在为民警减负的同时实现了工作增效,研发的“任务标准件”系统将基础警务工作标准化、模块化。“就像‘标准化食谱’,民警领到任务即一目了然。”中心负责人介绍道,“即便是刚入职的新警也能快速上手开展工作。”
今年夏季,新区分局自主研发的“警情态势分析模型”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模型通过分析近五年来的警情,结合天气、节假日、社会活动等相关因素,生成“夏季治安风险警情热力图”,为精准部署警力提供支撑。新区分局依托模型预测结果,适时启动“星光联防”巡查行动,实现黄赌、酒后滋事、“拉车门”盗窃等高发警情连续3个月下降。该模型还成功预测了多个新兴商业区、新建高校圈可能出现的治安风险点,做到了热点风险提前防范。
融合共治:
延伸全时空为民服务新触角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助农活动(图/ 杨钊)
随着多元共治深度融合,警企、警校、警地合作也在兰州市公安机关结出硕果:建成16个领军人才工作室(实验室),研发“金雕视野”等实战模型100余个,列装水、陆、空各类新锐装备4类共132件,“软硬件”双向发力,优化“大数据+”智慧安保新模式,“数据+模型+场景”的智慧应用新生态日益完善。
8月7日,榆中县突发山洪。兰州市公安局迅速应用应急救援新警务体系,第一时间调度榆中县公安局、特警支队投入紧急救援,精准高效转移救助涉险群众3766人。在与群众出行息息相关的交通管理领域,交管支队构建的“AI视频巡检+无人机编队+云哨预警”智能防护体系成效显著,该系统运行以来,全市交通事故下降17.6%,较大及以上事故连续35个月“零发生”。
同时,兰州市公安机关还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拓展为民服务渠道,积极探索“咨询面对面”“业务屏对屏”的网络直播间形式,把户籍新政、反诈课堂、未成年人保护等业务咨询办理和普法宣传搬上“云端”。“通过直播间,我们实现了与求助群众的跨时空交流,能够更好地回应群众需求。”市公安局新闻宣传部门负责人表示。
今年6月的一次户政业务解答直播中,兰州公安直播间收到一位单亲妈妈求助,六岁的孩子由于家庭原因一直未能落户,无法办理入学登记。求助信息很快转至责任社区民警和户籍民警,民警立刻启动加急流程,72小时联动甘肃、河南两省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取证,7天内就把户口簿送到了孩子手上,后续还协调教育部门为孩子办理了入学登记。今年前三季度,兰州市公安机关通过线上平台解答群众咨询22万余次,办理各类业务12.3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8.5%。
从社区里的“家事直说站”到街面的综合警务站,从“云端”直播间的普法课堂到应急处突的智慧调度,兰州市公安机关正以“黄河枫警”品牌建设为引领,将“枫桥式”警务模式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不断织密全域安全治理网。
鸿鹄志高远,勇者竞激流。在探索和创新警务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建立了一套高质量、智慧化、可持续的警务工作机制,培养了一支懂治理、能战斗、善服务的公安队伍。在守护黄河之滨平安稳定的新征程上,兰州公安正以实干和担当,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母亲河滋养的热土上焕发出蓬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