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湟水河畔的晨雾漫过青黄相间的田埂,当农家烟囱里升起的炊烟与秋日的霞光交织,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乡村大地上,有一群身着制服的身影正穿梭其中。他们以法律为笔、以真情为墨,在广袤乡野间勾勒出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8月的风带着麦香掠过村庄,“法治护航新征程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海东行采访组走进民和县人民法院,在田间地头的普法声里、在矛盾化解的暖心故事中,读懂这份藏在泥土与炊烟间的法治深情。
法治春风拂乡野
“法官,种麦子、养鸡鸭的小事,法律真能管吗?”在民和县新民乡毛拉山村广场上,一名老大爷攥着草帽问道。“大爷您放心,法律就像田埂边的防护林!”干警笑着解答,“卖麦子遇赖账、邻居占耕地、子女不赡养,法律都能帮您撑腰。”这样的对话,是法官送法下乡的寻常片段。
近年来,民和县人民法院组织法官、法官助理组成法治宣讲组,像播撒种子的“新农人”,循着田埂脉络把法律送到村社。他们深知乡村普法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化作家长里短。村委会屋檐下成了临时课堂,法官们搬着小马扎,把婚姻家庭纠纷讲成邻里都能听懂的道理;田埂树荫下摆起展板,把土地流转合同条款译成“种谁家地、给多少租金”的实在话;宣传手册上印着“彩礼能要回吗”“打工钱要不回咋办”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字里行间都是庄稼人熟悉的语境。
记者在毛拉山村的宣讲会上看到,法官讲解土地承包政策时,村民们围着法官追问不停:“土地租给合作社想提前退租怎么办?”“儿子外出打工,邻居把地占了怎么维权?”法官们从合同效力讲到维权途径,原定1个小时的宣讲延长到2个多小时。夕阳下,村民握着法官的手说:“以前怕打官司,现在知道法律是咱们的靠山!”
截至目前,民和县人民法院已在联点乡村举办法治宣讲5场次,发放资料80余份;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宣讲,发放手册150份,解答法律咨询30余次。线上普法专栏定期推送“农民维权指南”,普法短视频让民法典条文从书本“走下来”,变成村民看得懂的生活智慧。法治的声音,已从法庭的法槌声变成田埂上的娓娓道来。
矛盾冰融在基层
乡村矛盾纠纷经常藏在彩礼数字里、邻里屋檐下,若不及时化解,就会像杂草疯长影响安宁。民和县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化身“法律之桥”,用耐心与真诚让矛盾纠纷在萌芽时化解。
马某与李某的故事曾是毛拉山村的一块“寒冰”。2021年冬天,两人按习俗举办婚礼却未登记,马某父母给李某16.5万元彩礼及60克黄金首饰。几年后两人分手,彩礼成了难解的结,中间人调解多次无果,矛盾像寒冰般坚硬。驻村队员得知后立即入户调解,先听取女方母亲倾诉:“女儿受了多少苦,凭啥退还彩礼?”再看男方父母亲红着眼眶:“借遍亲戚的钱办婚事,人走钱没了怎么办?”队员们知道此矛盾纠纷处理不好可能结下世仇,于是开始“破冰行动”。他们往返两家奔波,电话里反复劝导双方当事人:“日子还长,别让钱绊了路”“乡里乡亲,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女方同意返还6.5万元现金和60克黄金首饰时,新难题又出现:女方凑不齐现金想分期退还,男方坚持一次性返还,调解陷入僵局。驻村队员们继续分头行动劝说,最终女方父母四处借钱凑齐钱款。当现金与60克黄金首饰在驻村队员的见证下交接,两家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阳光照进屋内,空气里透着释然的味道。
积分花开助振兴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矛盾“稳压器”,更需要活力“助推器”。法院干警深知,法治既要解决问题,更要搭建发展平台。
在毛拉山村的“爱心超市”里,记者看到洗衣粉、食用油等商品整齐排列,每种物品都标着5分、10分、20分的积分兑换分值。“以前搞卫生喊破嗓子没人动,现在大家抢着干,挣积分换东西!”村党支部书记笑着对记者说。驻村工作队推出的积分制奖励,像钥匙一样打开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让“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乡村内生动力在积分累积中增强。
对困难群众,法院的司法救助如冬日暖阳。针对乡村振兴领域困难当事人开通“绿色通道”,诉讼费可缓交、减交甚至免交,绝不让“打官司”成为压垮家庭的稻草。
从田埂上的普法声到屋檐下的调解语,从超市里的积分兑换到法庭外的法律援助,民和县人民法院干警们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着村民的每一个诉求。
他们以法治为笔,以初心为墨,在乡村振兴的长卷上细细描摹。那些奔波的身影、耐心的话语、温暖的援手,正化作乡野间最动人的风景,让公平正义的种子在泥土里扎根,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法治护航下愈发绚丽多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法治的光芒正照亮每一条乡村小路,温暖每一个农家院落,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法治乡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