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丈夫蔡文,是一位平凡却顶天立地的普通人。”在全国第十五届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的讲台上,陈钦的声音带着哽咽,却字字千钧。作为为救两名深陷毒气污水井的工人而英勇牺牲的工程师蔡文的妻子,她的话语,不仅是对逝去爱人的无尽追思,更是千千万万英雄家属心底最深的祈盼:“人民铭记英雄,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爱英雄及其家人,让行善者无后顾之忧,让奉献者得到最崇高的礼遇!”
这朴素而铿锵的呼声,穿透会场,也直抵八闽大地保障见义勇为工作的核心——让英雄流血不流泪,让义举闪耀更恒久的光辉。
福建以系统完善的政策保障网和细致入微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坚实的制度支撑和持续涌动的社会暖流,铺就了英雄身后坚实的道路,书写着守护正义、褒扬善举的八闽答卷。
八闽星光闪耀全国:凡人义举凝成时代高度
这份闪耀在最高表彰台上的“崇高礼遇”,是对福建儿女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勇毅壮举最隆重的加冕。蔡文和艾君被表彰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成为八闽大地美德力量的时代标杆。
福州马尾区闽渔新村小区外污水井的毒雾深渊里,工程师蔡文完成了生命的最后托举。2023年7月14日那个闷热的傍晚,正准备接女儿回家的蔡文路过闽渔新村小区门口,被污水井中撕心裂肺的呼救声揪紧了心。
深达4米,毒气弥漫,作为专业人士,他比谁都清楚这致命空间的凶险。然而,人命关天,刻不容缓。他毫不犹豫地两次下井。在污浊冰冷的井底,他用肩膀和手臂作为支撑点,艰难地、一寸寸地将第一位遇险工人托举出死亡边缘。当他用尽最后力气将第二位工人顶出井口,致命的毒气与体力透支最终让他沉入黑暗。井边,父亲声嘶力竭地哭喊,成为天地间最悲怆的回响。
↑蔡文生前工作照
妻子陈钦在全国表彰台上深情追忆:“在蔡文献出宝贵生命、我们全家陷入巨大悲痛和困境之时,来自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如潮水般涌来,温暖着我们破碎的心。”
在蔡文牺牲的两个多月前,漳州角美镇的利刃寒光中,四川务工的艾君用血肉筑起生命屏障。
2023年4月30日夜,面对邻居家正挥刀疯狂砍向同乡的凶徒,艾君不是旁观者。他踹门冲入,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护住伤者,将自己暴露在刀锋之下!菜刀狠狠砍中他的左臂,长达7厘米的伤口,缝合针脚密布如星点,鲜血瞬间喷涌。
剧痛没能阻挡他的脚步,他强忍伤痛,一次次扑向凶徒,最终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勇气,死死将其按倒在地,避免了更大惨剧的发生。艾君,这位新福建人,用义无反顾的选择诠释了“他乡即故乡”的真挚情义。
相隔不到三个月,八闽大地,英雄辈出。蔡文与艾君的身影,是星空中最亮的坐标,但绝非仅有的光芒。
从湍急水流中为救溺水者献出生命的32岁青年潘灿灿;到商场跪地20分钟、以近2000次按压抢回生命的“天使护士”范巧蓉;再到更多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无名英雄们……
这些来自农民、工人、职员、退休干部、个体工商户、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平凡身影,在生死瞬间迸发的惊人勇气与担当,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人间的璀璨星河。
↑潘灿灿从湍急水流中为救溺水者献出生命
正是千千万万这样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以血肉之躯共同熔铸了这片土地重信尚义、见义勇为的精神丰碑。这份根植于八闽儿女血脉中的至善至勇,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美德的闪光,它根植于沃土,更需要制度的阳光雨露滋养其恒久灿烂。
↑范巧蓉以近2000次按压抢回生命
当英雄们转身告别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他们将面临怎样的明天?他们的壮举是否会被铭记?他们的伤痛是否能得到抚慰?他们的家人是否无后顾之忧?这份深深的牵挂与期待,正是福建构建完善保障体系、筑牢权益屏障的根本动因和不懈追求。
健全体系:织密扎牢权益保障的网络
福建省见义勇为基金会以“倡导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为宗旨,持续推动健全环环相扣、落地生根的长效保障体系,“让行善者无后顾之忧”。
荣誉引领,让善行闪耀时代光芒。如何让英雄的壮举被看见、被铭记、被礼赞?福建的回答是:推进表彰机制的制度化建设,确保长效运行、规范实施与人文关怀。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好见义勇为人员表彰奖励和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三十载春华秋实,省级层面已累计开展表彰活动30次,1249位平民英雄的名字被镌刻在光荣榜上,让英雄及时获得应有的尊崇。
省级财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省级“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奖励金20万元,“模范”15万元,对不幸牺牲者,给予一次性抚恤金,深切抚慰英灵与遗属。
荣誉的背后,是一张越织越密、越扎越牢的权益保障网。见义勇为者及其家庭可能面临的困难复杂多元,福建的举措是:政策先行,精准覆盖。基金会积极协调推动省直相关部门,在评烈评残、子女教育、就业帮扶、医疗保障、交通出行等关乎英雄及其家庭切身利益的领域,出台一系列具有“福建温度”的优待政策。截至当前,全省已有55位牺牲勇士被庄严评定为烈士,256位负伤人员依法依规评定了伤残等级。
这张保障网的经纬,最终织就的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帮扶项目。基金会深知,制度的力量在于化理念为行动,变政策为实效。为此,他们创新实施“项目化运作、精准化帮扶”策略,将温暖精准送达英雄心坎:
全程助学计划铺就求学坦途。按照“应助尽助,一个不落”原则,基金会为困难英模子女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学费和生活费帮扶。年均资助近400名学子,累计发放助学金1500余万元,确保无一名英雄子女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让知识的明灯照亮英雄后代的前程。
特困帮扶及时纾解燃眉之急。聚焦大病救助、特困补助、产业扶持等难点,基金会累计向763户特困家庭伸出援手,发放帮扶金2556万元。这笔笔“及时雨”,成为他们度过人生寒冬的坚实支撑。
常态关怀传递不间断的敬意。每年春节前夕或重要节日,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身影总会出现在800-900户困难英模家庭中,累计发放慰问金2866.5万元,将组织的关怀送到家门口。推进“英模疗养关怀”,先后组织1000余名英模参加疗养活动。
而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安居工程”的温暖落地。
安居圆梦:钥匙转动门锁后的万家灯火
当英雄转身离去,留下最深的牵挂便是家人的栖身之所。在福建,“安居”二字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各级见义勇为机构攥在手心的责任清单。一把把象征希望的新居钥匙,正在八闽大地上开启温暖的未来:
2025年6月,龙岩美伦生态城小区。年迈的郭美珍手指轻抚崭新的乳胶漆墙面,窗外绿树成荫的阳光洒满客厅。“孩子回家终于有地方住了......”她喃喃道,眼角泛起泪光。
30年前,丈夫刘奇瑞为救落水儿童牺牲时,儿子才蹒跚学步。孤儿寡母便挤在30平方米的保障房里,墙壁渗出的霉斑像刻在心里的疤。而今,在省、市、区三级基金会联动帮扶下,爱心企业捐资让她住进新居。签约仪式上,她攥着象征新生的钥匙久久不放——这把钥匙打开的不仅是三居室的门,更是通往尊严生活的通道。
台风过境十八载,老宅终成安心港。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席卷闽东的那个黑夜,渔民罗成财搏击风浪勇救8名落水者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惊涛中,他在点头镇的老宅日渐衰败,得知该情况后,2024年三级基金会筹集15万元专项款,工人赶在春节前完成主体加固、重铺瓦顶、更换断桥铝门窗。最让烈士母亲林阿婆惊喜的是厨房:新装的集成灶取代了熏黑的土灶,双开门冰箱里塞满年货。“阿财看到该笑了......”除夕夜,焕然一新的堂屋贴上“忠勇传家久”的红对联,袅袅炊烟第一次无需与风雨抗争。
↑罗成财的安居新旧对比
福建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创新采用"财政+社会爱心接力”模式,累计筹措资金835万元,为80户农村困难家庭解决自建、翻新住房或购买商品房问题;为近百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协调解决公租房、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
当新居的灯火次第亮起,八闽大地用行动证明:对义举的最高礼赞,是把英雄的家人捧在手心。
精神传承:以时代之名点燃勇气的永恒火炬
“蔡文,我的爱人…你留下的精神火炬,将由我们和全社会共同守护和传递!”陈钦在全国表彰台上的誓言,如同穿透阴霾的号角,在八闽山海间激荡起浩荡回响。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价值接力。从“清明追思寄语英雄”的绵长哀思,到“'八一'关爱退伍军人英模”的庄重致敬;从“金秋送暖情满重阳”的敬老温情,到贯穿全年的“德者有得、勇者有荣、义者有誉、助人有福”主题实践——福建精心构筑的立体化宣教矩阵,正将英雄的故事植入城市肌理、融入乡村血脉。
当“天使护士”巧蓉的急救视频在校园大屏滚动播放,当“安居工程”受益家庭的乔迁喜讯登上“百姓讲坛”,当艾君“他乡即故乡”的义举被写入新福建人读本,见义勇为的种子已悄然撒向市井街巷、田间课堂,飞入万千寻常百姓家,“德者有得,勇者有荣,义者有誉,助人有福”的价值理念厚植社会、深入民心。
这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答卷。福建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旗帜鲜明地宣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见义勇为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见义勇为事业,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汇聚打造平安福地和法治高地的磅礴力量。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协调、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当安居房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当受助学子捧起毕业证书,当康复英雄重拾生活希望——所有被温暖照亮的平凡时刻,都在为勇气的火焰添注不竭的燃料。福建用实践证明:对义举最崇高的致敬,是让英雄无憾;对精神最深远的传承,是让善念无畏。
在这片敢拼会赢的热土上,千万个“艾君”“蔡文”播下的勇气火种,已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的壮阔征程。它们终将化作守护万家灯火的星辰,凝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基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璀璨星河中,永恒闪耀八闽大地的正义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