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的水稻陆续成熟,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丰收景象。在田埂旁,扎赉特旗公安局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辅警王海洋操控无人机缓缓升空,屏幕上清晰的耕地影像实现实时回传。
“有了‘警长+田长’巡田制度,我们定期联合村级‘田长’开展巡查,黑土地的安全又多了一层保障。”王海洋一边调整无人机航线,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一幕正是内蒙古公安机关织密黑土地保护网的一个生动缩影。
内蒙古自治区5个盟市的52个旗县,分布着4908万亩黑土地耕地,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2%,粮食产量占比超过80%,是名副其实的“黑土粮仓”。近年来,内蒙古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构建起“制度+科技+协作”的全链条保护体系,以公安担当全力守护黑土地安全。
四级生态警长体系筑牢责任防线
为压实责任,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多次专题部署黑土地保护工作,联合行政部门启动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专项行动,该行动已连续开展5年,形成常态化震慑。2023年,自治区公安厅党委部署开展“生态安全屏障守卫行动”,明确开辟生态环境、矿产资源、森林草原“三大战场”,并将打击黑土地资源犯罪成效纳入厅党委重点任务清单与年度绩效考核,以“考核指挥棒”推动责任落地。2024年,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关于加强生态警务机制建设推进公安环食药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构建起自治区、盟市、旗县、派出所等四级生态警长体系,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更加系统、长效的机制保障。
2021年以来,内蒙古公安环食药侦部门共侦办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10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8名,涉案黑土地面积5700余亩。
呼伦贝尔市的黑土地面积占全区50%以上,当地公安机关创新构建“警务融合+技术支撑+协同共治”工作格局,在黑土地资源富集核心区域设立生态警务室,推行“公安民警+生态义警+网格员+行政部门人员”联合派驻模式,推动保护力量深入田间地头。截至目前,当地生态警务室已累计开展巡逻176次,排查隐患64处,受理线索33条,切实筑牢黑土地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推动科技与黑土地保护深度融合
“过去靠脚底板巡查,效率低还有盲区。如今有了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黑土地上的违法犯罪行为都逃不过‘火眼金睛’。”呼伦贝尔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矿产资源犯罪侦查大队民警关涛指着墙上的生态安全屏障“一张图”向记者介绍。
内蒙古公安机关全面推动科技与黑土地保护深度融合,通过“专业+机制+大数据”赋能,已逐步实现从“被动接警”向“主动预警”的转变。呼伦贝尔公安机关将黑土地保护纳入当地生态保护“一张图、一张网”平台,整合林草、自然资源、农牧等部门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共用,同时推广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监测等方式,开展信息收集和线索比对,批量产出有效线索。
“我们还依托派出所‘两队一室’‘网格+警格’,发动林区、牧区平安义警队伍,动态掌握黑土地保护基础要素。”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环食药侦总队矿产资源犯罪侦查支队支队长赵鑫介绍。
跨区联动凝聚保护合力
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往往呈现跨区域流转特征,单一地区打击难以形成有效震慑。2024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联动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公安厅,共同签署《蒙辽吉黑四省区黑土地保护警务合作协议》。此举成功打破地域壁垒,构建起“信息互通、线索共享、联合打击”的跨区域警务协作格局,为打击跨省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提供了机制支撑。
为凝聚保护合力,内蒙古公安机关进一步强化多方联动:一方面会同行政、检法机关出台《完善和加强自然资源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意见》,有效提升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协作效能;另一方面联合财政厅制定《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知识产权犯罪线索举报奖励办法》,通过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公众参与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构建警民联动保护体系。
此外,内蒙古公安机关深入开展调研,形成《黑土地保护工作建议》,并协调行政部门明确日常监管与出具认定等工作。在实践层面,全区公安机关精准划定粮食主产区、黑土分布区的基本农田执法坐标,综合运用跨区域协作、多部门联动等方式,目前已修复被破坏的黑土地45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