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一场“问题车位”的毫厘之争
时间:2025-10-23 09:37来源:京法网事责任编辑: 李鸽

  

“咔哒——”

地下车库中,一声沉闷的磕碰,击碎了李女士对新家的憧憬。自家汽车停入新购置的车位却屡屡“碰壁”,一场因几厘米误差引发的拉锯战在某小区上演。

“瑕疵车位凭什么让我交尾款!”

20226月,李女士满怀喜悦地签下了某楼盘的停车位合同,总价20万元。交付完3万元定金,她憧憬着爱车能安稳停放在新家的地下车库。“这车位离电梯近,位置理想,以后回家再也不用绕路找车位了”。

然而,一年后的20239月,当李女士前往交付尾款时,车位情况却与预期不符。车位上方有一组通风管道,使得上下空间稍显局促;车位尾部紧贴着一面背景墙,墙上凸起“欢迎回家”字样。

“我认为我的车位存在使用问题。我将车完全停进车位后,后备箱门因磕到墙面凸起字样和管道而无法完全打开。”李女士说,“我可是第一批购买车位的用户,就为了能够选个好车位,没想到还不如人家后来的。这个尾款,我交不了。”因李女士迟迟未交尾费,开发商将其诉至顺义法院。

庭审现场,双方各执一词。李女士提交微信记录、照片和车库设计规范文本,主张案涉车位已经影响到其实际使用,要求解除合同,退还已付定金并赔偿违约金。开发商公司的律师据理力争,主张车位实际情况差距微乎其微,不能因为毫厘就推翻整个合同,且李女士超出约定时间逾期支付尾款,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金。

“李女士的车位靠近电梯,我们安装尾部墙面装饰是为业主进出车库提供公共指引。李女士不能既想享受出入车库的便利又不愿接受出入口公共指引装饰带来的不便,且李女士可以换向停车,车位还是能够使用的。”“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诚信!你们卖车位时,咋不说有管道和凸起字样?这样的车位,凭什么让我交尾款!”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沟通一度陷入僵局。

“差几厘米也算问题?”

望着厚厚的卷宗,承办此案的立案庭法官梁栋整理思路后认为,本案审理的第一步,还是应先确认车位的设计标准。

经过细致检索,结合当事人举证,梁栋锁定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车库设计规范》”)。

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眼花缭乱的表格,梁栋积极向住建委、规自委的工作人员请教,经过几天的认真研究,终于找到了本案需要认定的标准。根据《车库设计规范》规定,小型车总长4.8米,总宽1.8米,总高2米。机动车与墙、护栏及其他构筑物间净距,微型车、小型车纵向0.5米,横向0.6米,其中纵向指机动车长度方向,横向指机动车宽度方向,净距指最近距离,当墙、柱外有突出物时,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停车区域净高不应小于2.2米。按照上述规定,案涉车位的最小尺寸应为长5.3米,宽2.4米,高2.2米。

单凭纸面证据难以了解现场情况,梁栋迅速召集双方共同到地下车库现场勘验。

“公平起见,咱们每人一把尺子,都量一量。”梁栋指挥双方拿出自己的工具。经过三方测量,案涉车位地面划线长5.3米,宽2.4米,符合车位最小尺寸。但根据规定,还应去除背景墙字体厚度及管道高度,车位实际尺寸为长5.26米,高2.18米,均低于行业标准。“只差几厘米,影响不大。”开发商代表说道。

“还得看实际使用情况”,梁栋摆摆手,示意李女士将自己的车辆倒入车位。车轮抵住停车挡,后备箱开启,“咔”的一声,撞上了背景墙的字,发出闷响;李女士再将车往前开至车头对准车库前沿线,后备箱再次开启,这次又撞到了头顶的管道。

为了形成对照组,梁栋又示意李女士将车辆开至隔壁车位,没有了阻隔,后备箱顺滑开启到最大限度。

面对勘验的结果,梁栋陷入了沉思。车位虽小,却关乎老百姓生活出行便利,看似只有几厘米的差距,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李女士的使用。但仅仅因为几厘米的误差,就要推翻整个合同吗?

“守护寻常百姓对‘家’的期待”

为确保案件判决公正、促使当事人信服,梁栋进行了细致的类案检索,并对多起相似案件的案情、争议焦点及判决结果进行仔细分析研判。在此基础上,审判团队成员开展深入讨论,逐渐明确了案件判决思路。

经过反复权衡,梁栋认为,案涉车位并不符合车库设计规范的行业标准,也影响到了李女士车辆的正常使用,而且在订立合同时,也没有把背景墙和顶部管道的安排告知李女士,影响到了李女士缔约时的知情权、选择权。然而,车位虽然存在一定瑕疵,但该瑕疵只是造成使用不便,车位的主要使用功能未受影响,并不足以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基于此,法院最终判决:合同有效,继续履行;车位瑕疵客观存在,公司需承担违约责任,酌减部分车位尾款。

判决发出后,李女士向梁栋送来锦旗,“感谢梁法官为案件付出的努力,我们看得出来,梁法官为此做了很细致的工作,判决很公道,已经联系开发商准备付清剩余尾款啦!”

另一边,梁栋主动拨通开发商的电话。“法官,我们认可判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准备好好整改,优化好后续设计。”

放下电话,梁栋感到心中无比轻快。一个两厘米的高度差,一堵凸出四厘米的墙,对开发商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对业主却是日常的煎熬。司法裁判,让瑕疵被正视、责任被厘清;司法温度,就在于在契约框架下,为公众的不便发声。

民生无小事,车位的方寸之间,亦能照见法治的微光。“我们所守护的,不仅是产权的边界,更是寻常百姓那份对‘家’的踏实期待”,梁栋说道。

来源:京法网事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